[实用新型]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7467.0 | 申请日: | 2011-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3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志刚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50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 呼吸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属于井工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井工施工过程中,发生透水灾害、火灾、瓦斯煤层爆炸以及煤与瓦斯突出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出现时,或地面水灾、火灾、地震、海啸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时,用于防灾、避灾、抗灾的专用密封空间内呼吸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通过国内外全面检索,以及军工企业领域转为民用技术的查询,目前密封空间内呼吸循环系统都比较简易,一般煤矿井下使用地面压风,将空气压缩后输送到救生舱内,救生舱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孔的减压阀,以防救生舱内气体压力过高;另一种将高压氧气瓶直接放置到救生舱内,需要使用时直接打开释放使用,往往会因使用不当引起舱内氧气超量释放,使限量的氧气有效使用率降低。还有一种是呼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吸收过滤,但由于过滤能力和方法过于简单,无法有效全面大量吸收舱内人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药品吸收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份时放出的热量又无法及时散热,使舱内环境恶化,出现舱内高温、高湿,除二氧化碳超标外,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人体排出的热量大量积聚,造成无法排出舱外,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会造成氧气的过量使用,严重威胁救生舱内避险人员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国内外救生舱的不同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其不仅能满足整个救生舱避险人员的呼吸生存,更主要的是整个救生舱除能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外,还增设了每个个体避险人员单独的呼吸循环系统,和个体应急手动供氧开关系统,不但减少了氧气量的使用,更主要提高了有限氧气 定量高效使用,特别是个体应急手动供氧开关系统的使用,更进一步一确保了供氧的可靠性、及时性和安全性,使救生舱内有限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以及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温度和湿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使救生舱内的生存环境更加便捷、更加舒适。
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的特征是:首先根据救生舱最多避灾人数配置高压氧气瓶数量及存放位置,所有高压氧气瓶上均安装好压力表减压阀,压力表减压阀与中压管相连接,中压管与三通相连接,三通的一端与救生舱内部供氧管相连接,救生舱内部供氧管的末端与救生舱内部供氧阀连接,三通的另一端与个体供氧主管相连,个体供氧主管与每个个体自动供氧管路及每个个体应急手动供氧开关系统相连接,救生舱内每个人的呼吸口具与每个人的吸气管相连接,每个人的吸气管另一端与吸气主管相连接,吸气主管的另一端与吸气过滤降温箱上出气端相连接,呼吸口具的另一端与每个个体呼气管相连接,呼气管的另一端与呼气过滤降温箱的入气侧相连接,呼气过滤降温箱的入气侧与压入式气体循环泵相连接,氧气补给平衡袋与呼吸过滤降温箱出气侧的过滤气体吸气主管入口,同一侧的呼气过滤降温箱上相连接,要检查所需冰块是否保质保量放入保温隔热箱,保温隔热箱内的散热管网是否正常。
一种救生舱内的呼吸循环装置特征是:供氧呼吸系统高压氧气瓶的设置根据救生舱内体积容量,及避灾人员的数量确定,每个高压氧气瓶的出口均安装压力表减压阀,减压阀出口与中压管相连接,根据救生舱内空间布置情况,高压氧气瓶之间用串联、并联、混合联、最终与中压管相连,所有氧气瓶的减压阀均控制在0.2Mpa以内,当中压管的氧气压力达到0.2Mpa时,所有氧气瓶的减压阀均不再释放氧气,自动关闭,当中压管的 氧气压力低于0.2Mpa时,所有氧气瓶的出口减压阀自动开启,始终保持中压管的压力,保持在0.2Mpa,为了保证救生舱内氧气浓度含量达到生命保障的目的,在中压管道中安装了一个三通,三通的一侧与高压氧气瓶出口的中压管相连,另一侧与个体供氧主管相连,还有一侧就和救生舱内供氧管和救生舱内部供氧阀相连,供氧阀的出口在救生舱内的最远端,救生舱内部供氧阀受监测控制,当救生舱内的氧气浓度低于18%时,救生舱内部供氧阀会主动开启并释放氧气,当救生舱内的氧气浓度超过23%时,救生舱内部供氧阀会自行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志刚,未经杜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74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