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3613.0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7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侯书林;杜太生;康绍忠;马世榜;刘英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朱印康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室 作物 微管 灌溉系统 | ||
1.一种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主要由总水源进水管(1)、总水源阀门(2)、过滤器(3)、电磁阀(4)、干管(5)、软管(6)、转换接头(7)、支管支撑架(8)、支管(9)、应力计(10)、有芯微管灌水器(11)、土壤水分传感器(12)和控制器(13)构成,干管(5)架设在温室内,支管支撑架(8)在干管(5)的一侧架设在温室中,从总水源进水管(1)到干管(5)的一端依次串接总水源阀门(2)、过滤器(3)和电磁阀(4),干管(5)的另一端封闭,干管(5)上有3~120个按等间隔分布的出水口,与干管(5)的出水口相同数量的支管(9)在干管(5)的同一侧并与干管(5)垂直置于支管支撑架(8)上,支管(9)与支管支撑架(8)滑动连接设定支管(9)在温室中的工作位置,支管(9)的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转换接头(7)和软管(6)与对应的干管(5)上的出水口连通,每根支管(9)上有3~50个支管出水口(901),有芯微管灌水器(11)的上端与支管出水口(901)连接,下端置于一株爬蔓作物根部的土壤内,每根支管(9)对应于温室中的一垅爬蔓作物,每根支管(9)有1根有芯微管灌水器(11)的上部与支管(9)之间挂1只应力计(10),有芯微管灌水器(11)上部有少量的弯曲余量与应力计(10)的下端固接,应力计(10)的上端挂在支管(9)上,由应力计(10)承担这条有芯微管灌水器(11)上爬蔓作物的重量,每垅爬蔓作物的土壤中设置1个土壤水分传感器(12),应力计(10)和土壤水分传感器(12)均用电缆分别与控制器(13)的作物重量输入端和土壤水分输入端连接,控制器(13)的输出端与电磁阀(4)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芯微管灌水器(11)为由外层和芯层构成的圆柱形复合材料有芯微管,有芯微管外层(1101)为疏水性的加纤维尼龙材料,有芯微管芯层(1102)为亲水性的胶棉材料维管束,有芯微管灌水器(11)的上端插入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内并用粘接剂将有芯微管芯层(1102)与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内壁粘接,下端为去除20~50mm外层后散开的扫帚状或拖把状的芯层微管束,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的一端有外螺纹,并在外螺纹部分有三个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芯微管灌水器(11)的上端与支管出水口(901)连接为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的外螺纹与支管出水口(901)的内螺纹的螺纹连接,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与支管出水口(901)的螺纹连接拧紧后,有芯微管连接头(1103)上三个开口的自锁紧功能将有芯微管灌水器(11)与支管出水口(901)的连接锁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9)在温室中的工作位置按地面作物种植垅的要求在支管支撑架(8)上滑动平移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芯微管灌水器(11)兼作爬蔓作物的爬蔓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干管(5)的一侧架设在温室中的管支撑架8替换为在干管(5)的一侧从温室横梁下挂的支管吊绳,将支管(9)吊挂在温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3)具有通过测量爬蔓作物根部土壤湿度和一株作物整体重量,监测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水分消耗及水分需求周期的功能,并通过储存在控制器内存中的预试验获得植株重量与耗水关系拟合曲线,自动控制作物灌溉水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爬蔓作物有芯微管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3)对电磁阀(4)的控制电压为不高于36V的安全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361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合成硫酸氨基乙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