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间偏粳型水稻半矮秆光敏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3911.5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7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童继平;闫双勇;韩傲男;苏京平;马忠友;孙林静;李素敏;王胜军;刘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11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间 偏粳型 水稻 半矮秆 光敏 不育 选育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品系的选育方法及应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中间偏粳型水稻半矮秆光敏不育系Y98149JS的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之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水稻育种,经由20世纪60年代的矮秆良种化和70年代的杂交良种化,成功地利用了源于我国籼稻品种低脚乌尖的隐性半矮秆基因sd-1和水稻杂种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和世界水稻的产量水平。但随着品种良种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据报道,亚洲栽培稻种内的遗传距离和亚种内类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大体相当,而目前我国水稻育成品种及其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却不及亚种间遗传距离的一半;我国南方籼稻75%的育成品种具有sd-1矮源血统。籼粳亚种间杂交可以大幅度拓宽杂种的遗传基础,提高F1代的生物学产量,但籼粳亚种杂种F1代株高超亲又构成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瓶颈。因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我国乃至世界水稻育种的产量水平,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一直没有出现大的突破。
矮秆资源是水稻品种优良株型得以实现的基础。水稻矮生性的遗传有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两种方式。生产上应用的水稻矮秆基因主要是隐性单基因。已报道的有sd-1,sd-g和 sd-s(t)等,其中sd-1被称为绿色革命基因。有关水稻显性矮秆基因的报道却不多。杉木重雄、岩田伸夫通过γ射线处理农林8号获得了显性多蘖矮生突变体。黄国泰、周开达报道云南半矮品系DI为显性矮秆,但其显性作用不明确。朱立宏等对日本矮源KL908进行的研究表明,其矮生性受一对弱部分显性基因控制,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
矮秆基因利用的单一化及隐性化,导致了水稻选育品种遗传背景趋同,已经成了阻碍我国水稻品种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新的矮秆基因,尤其是显性矮秆基因的发掘利用,将有助于解决矮秆基因利用的隐性化和单一化的问题,对拓宽水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显性矮秆资源还可以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中直接运用,若将其应用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还可有效解决籼粳亚种杂种后代的株高超亲问题。因而其在水稻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将所选育的携带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和光敏的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粳型光敏不育系Y98149S,与携带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的籼型水稻高世代品系01E1-188进行人工杂交,遗传重组,进而选育新的中间偏粳型水稻半矮秆光敏不育系,提供杂交水稻尤其是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之用,为解决水稻高产与高产育种过程中的株高超亲问题探索新的资源途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中间偏粳型水稻半矮秆光敏不育系Y98149JS的选育方法,其特征是利用携带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和光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粳型光敏不育系Y98149S为母本,与携带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籼型水稻高世代品系01E1-188进行人工杂交,在遗传分离世代,对分离群体中植株个体的雄性不育性和籼粳分型性状进行严格选择,所选育得到的中间偏粳型半矮秆光敏不育系Y98149JS。
本发明所述的水稻半矮秆粳型光敏核雄性不育系Y98149S指的是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Y98149与粳型光敏核雄性不育系4008S杂交选育而成的半矮秆粳型光敏核雄性不育系(杂交选育方法详见《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10): 1789-1790)。
本发明所述的水稻半矮秆籼型水稻纯系材料01E1-188指的是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Y98149与籼型水稻品种华粳籼74(粤审稻200002号、赣审稻2002013)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半矮秆品系。
本发明所述的Y98149JS的应用方法,其特征是以所选育的半矮秆中间偏粳型水稻半矮秆光敏不育系Y98149JS为母本,以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配制杂交水稻组合而应用于水稻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未经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3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浅孔结合降低爆破大块率的台阶爆破法
- 下一篇:游离碱度控制系统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