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0114.1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8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蒲维新;杨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林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06 | 分类号: | F24J2/06;F24J2/24;F24J2/3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杨晔 |
地址: | 71007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热量 传递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热量传递领域,具体涉及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能源日益枯竭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世界上由能源紧张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替代能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开门锁,太阳能作为一种干净、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已经在各行各业当中逐步开始使用,例如道路照明设施、太阳能发电等等,但是如何高效率的传递所吸收的太阳能成为业界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此问题直接关系到太阳能今后的发展以及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是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以导热油为媒质,结构简单,高效率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包括聚光太阳能热组件,所述聚光太阳能热组件连接光热集热管组件,所述光热集热管组件包括储油箱,储油箱通过油泵连接集热管,集热管连接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用热吸热系统的开断,用热吸热系统通过冷却邮箱连接储油箱;
如图1所示:太阳能光热聚光组件主要是进行光能的收集,然后对集热管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进行热量传递,集热管的导热油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不断的流出导热管,进入热量传递系统,温度控制器一直控制导热油的加热温度,通过进油和出油来达到温度的平衡,当热量传递系统把带有热量的高温油输送到用热系统时,在进行热量交换和传递,将热量传递给用热和吸热系统完成热量传递,之后导热油会暂时进入冷却储油箱,进行 冷却,后再经过过滤和滤清设备进行过滤处理,最后重新回到储油箱,进入下阶段的循环,整个循环系统由油泵提供动力循环。
导热油作为热量传递媒质具有以下特点:
在几乎常压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很高的操作温度,即可以大大降低高温加热系统的操作压力和安全要求,提高了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
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满足不同温度加热、冷却的工艺需求,或在同一个系统中用同一种导热油同时实现高温加热和低温冷却的工艺要求。即可以降低系统和操作的复杂性;
省略了水处理系统和设备,提高了系统热效率,减少了设备和管线的维护工作量,即可以减少加热系统的初投资和操作费用;
在事故原因引起系统泄漏的情况下,导热油与明火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燃烧,这是导热油系统与水蒸气系统相比所存在的问题,但在不发生泄漏的条件下,由于导热油系统在低压条件下工作,故其操作安全性要高于水和蒸汽系统。
导热油与另一类高温传热介质熔盐相比,在操作温度为400℃以上时,熔盐较导热油在传热介质的价格及使用寿命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其它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尤其是在系统操作的复杂性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包括聚光太阳能热组件,所述聚光太阳能热组件连接光热集热管组件,所述光热集热管组件包括储油箱,储油箱通过油泵连接集热管,集热管连接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用热吸热系统的开断,用热吸热系统通过冷却邮箱连接储油箱;
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制冷系统,首先要架构组建太阳能聚光装置,利用聚光镜将太阳的光能聚集起来转变为热能,用集热管进行短暂的储存并将 热能传递给导热油媒质,太阳能聚光组件要满足实际的加热功率以及导热油的导热性能,实现占地面积小,高倍聚光聚热的特点;然后构建油路循环系统,要保证油路流通简单,流程短保温效果好,并且建设安全系统防漏系统,构建油路循环控制系统,用阀体和温度控制达到油路油量得定量输送,保证热量可以稳定持续不断的对供热系统进行供热。
太阳能热量传递系统其中油路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导热油循环管路主要包括储油箱、油泵、集热管、热交换发生装置(用热系统)、冷却储存油箱、过滤滤清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结构的变化代替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系统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林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科林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01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