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白蚁的粉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3114.5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5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年;戴小杰;吴捷;黄昌本;殷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N47/34 | 分类号: | A01N47/34;A01N47/02;A01N25/08;A01N25/12;A01P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睿 |
地址: | 20003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治 白蚁 粉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白蚁的粉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用高浓度粉剂药物防治白蚁是我国的传统技术。该方法将高浓度药物直接喷洒在白蚁体表,利用慢性击倒或致死的特点,以及药物的优良传毒能力,使带药的白蚁回到群体中,通过个体的相互接触(包括吮舔、交哺等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药物传递开来,达到杀灭更多个体,甚至歼灭整个群体的效果。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我国推广了采用高浓度亚砷酸(20-46%)来防治白蚁的技术,取得很好效果。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科院上海昆虫所白蚁防治研究室利用50%-70%高浓度灭蚁灵粉剂取代剧毒亚砷酸防治白蚁。灭蚁灵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施用较为安全,防治效果突出,自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推广至今,一直是我国白蚁防治的主要药物。然而由于灭蚁灵环境残留时间长,作用持久,因此在2001年被斯德哥尔摩公约所禁用。
近年来,国内尝试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白蚁防治饵剂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是采用低浓度的慢性致死药物,如:氟铃脲、除虫脲、氟虫胺等,制成低含量(0.1-0.5%)的毒饵,再通过特制的饵站装置引诱白蚁取食,将药物带回巢穴,达到灭杀白蚁的效果,这一技术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区的防治试验均收到良好效果,但因药物浓度较低,白蚁个体携药量有限,必须经过反复取食和携带,需较长时间(数月至半年以上)才能见效。此外,饵剂系统安装、检查和更换成本较高,而且施用环境有一定局限,短期内很难在全国推广。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提供一种施用方便快捷、白蚁个体携带药量大,见效快、成本低、适用环境广泛的防治白蚁的粉剂组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防治白蚁的粉剂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白蚁的组合物,其中含有氟铃脲、氟虫腈和活性碳;以组合物的总重量计,其中含有20-60%氟铃脲;优选含有40%氟铃脲;以组合物的总重量计,其中含有0.2-0.6%氟虫腈;优选0.2-0.4%氟虫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含有的0.2-0.6%氟虫腈是粉状物;所含有的活性碳是粉状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组合物为粉末状。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
将含有氟虫腈的活性碳粉和氟铃脲混合,得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
所述含有氟虫腈的活性碳粉通过下述步骤得到:
(i)将氟虫腈和丙酮混合、溶解得到溶液1;和
(ii)将溶液1和粉状的活性碳混合后除去丙酮至活性碳粉干燥,得到含有氟虫腈的活性碳粉。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备防治白蚁的杀虫剂。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治白蚁的方法,所述的方法是将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直接喷洒在白蚁体表。
据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施用方便快捷、白蚁个体携带药量大,见效快、成本低、适用环境广泛的防治白蚁的粉剂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经过室内外试验,将饵剂技术中应用成功的氟铃脲作为制作高浓度粉剂的基础药物,另辅以含有氟虫腈的活性碳制成混合粉剂,将其直接喷洒在白蚁体表,使白蚁个体携带更大的药量回到巢中后,达到更佳的传毒效果。
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高浓度防白蚁组合物,其中含有氟铃脲,氟虫腈,和活性碳粉;以组合物的总重量计,其中含有的氟铃脲20-60%(较佳地为40%),氟虫腈0.2-0.6%(较佳地为0.2-0.4%);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其它辅料,例如医用滑石粉。
如本发明所用,“氟铃脲(Hexaflumuron)”是指CAS编号为86479-06-3,化学名称为1-[3,5-二氯-4-(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的化合物。
如本发明所用,“氟虫腈(fipronil)”是指CAS编号为120068-37-3,化学名称为(RS)-5-氨基-1-(2,6-二氯-a,a,a-三氟-对-甲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3-腈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31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