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纳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术的烟气综合净化塔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8412.5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0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张妍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天泓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0/00;B01D53/60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秦关华 |
地址: | 22500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活性炭 吸附 臭氧 技术 烟气 综合 净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尘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对工业烟气的重点治理对象已由以前的单一除尘逐渐转向对SO2、NOX和其他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业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脱除其他污染物的综合治理方法成为当今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污染物净化理论,将多种污染物集成于一台设备,实现多种净化技术的一体化,是未来气体净化设备研发的必然趋势。现有的旋风除尘净化器是利用含尘气流旋转时,尘粒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而形成的驱边运动,使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但在同样的旋转气流的条件下,尘粒越细小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越小,被收集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旋风除尘器对细粉的收集能力比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效果好的烟气综合净化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纳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术的烟气综合净化塔,包括塔体,塔体上设置进气口、排灰口和烟气出口,塔体内设置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内部下端固定设置一个螺旋装置,排气管内壁设置螺旋槽,排气管外侧还设置二次集灰室和二次排灰口;塔体内排气管的上方固定设置支架孔板,塔体内支架孔板的上方固定设置喷淋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塔体上方的侧壁上固定设置若干个频率可调的振动器。
为了使本发明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所述塔体上方的侧壁上固定设置若干个臭氧进气口。通过输入臭氧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本发明是在原有的旋风除尘净化器的排气管内壁设置螺旋槽,在螺旋槽附近有二次集灰室和二次排灰口,使用时在支架孔板上放置纳米活性炭层。该设计是利用旋转气流在排气的过程中,再一次利用旋风除尘器的除尘原理实现对细小尘粒的收集。一方面是由于经过前面的除尘作用,较大的尘料已去除,进入排气管的含尘气体粒径小、浓度低;另一方面,由于排气管的直径小,同样的气流旋转速度可使尘粒产生较大惯性离心力,含尘气流在旋转上升过程中,尘粒同样会有附壁作用,最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二次集尘室,通过二次排灰口排出;为了提高二次旋风除尘的效果,在排气管的轴线上安装一个螺旋机构,一方面可以强制排出气流产生旋转运动,同时螺旋机构处于排气管的轴线上,以此消除了排气管轴线上的涡核,使沿轴线上升的气流也能有更好分离尘粒的作用,以提高除尘效果;喷淋装置用于除尘过程中喷淋水,以产生更好的净化效果。
在塔体上方的侧面安装一个或多个频率可调的振动器,使粘在内壁的粉尘快速流动到下部排灰口,使少量进入支架孔板上的活性炭层的粉尘在振动作用下从支架孔隙掉落入下方分离器的内涡旋,同时使活性炭层再生水流更加均匀,有助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快速溶解和洗脱。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净化效果好、效率高的有益效果。可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水泥、玻璃、陶瓷、发电、食品、药品、肥料、磁粉等工业领域的污染物净化,使相关行业的工业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基于纳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术的烟气综合净化塔,包括塔体6,塔体6上设置进气口4、排灰口7和烟气出口1,塔体6内设置排气管8,排气管8内部下端固定设置一个螺旋装置5,排气管8内壁设置螺旋槽11,排气管8外侧还设置二次集灰室10和二次排灰口9;塔体6内排气管8的上方固定设置支架孔板3,塔体6内支架孔板3的上方固定设置喷淋装置13。
塔体6上方的侧壁上固定设置若干个频率可调的振动器12。
塔体6上方的侧壁上固定设置若干个臭氧进气口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天泓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天泓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84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线治具
- 下一篇:适于分枝状的造礁石珊瑚的近岸培植育成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