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4375.0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9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柯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G08B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质灾害 实时 监测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灾害预警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综合了多种环境数据测量元件,并利用通讯网络将测量元件所测得的数据及影像由现场监控装置传至主监控装置,再将监测信息传至负责单位,以加速救灾工作,但该系统无法预测出监测区域的降水量,实时监测出监测区域或物体定量的位移信息,并根据可降水量与空间位移信息自动预警;同时该系统需要安装大量的传感器,成本高;或者利用雨量、红外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实施传输至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滑坡、塌陷区域实际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滑坡及塌陷的状态信息和危岩滑动信息,客观地综合监测、评估临界滑坡的降雨阀值、滑坡的演变过程、状态及滑坡、坍塌等级,但该系统无法预测可降水量,且位移信息精度低,无法实现网络化的终端用户预警。范意民等人(2008年)将GPS技术应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中,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准确的位移变形信息;舒海翅等人(2010年)通过改善硬、软件配置以及独立的无线局域网组网,开发出了应用于地质灾害变形GPS实时监测系统,具有全天候、自动化、野外复杂环境适用等特点,并且能很好地保证监测的精度,但是未考虑降水与滑坡等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不能根据位移信息和降水量等信息综合决策预警。
上述技术是目前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的最新技术,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各种技术相对独立,未能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区域的空间信息与气象信息之间的响应关系,不能快速直接地向终端用户提供即时的预警信息。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智能控制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提供即时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以便提高灾害监测和预警的工作效率,降低地质灾害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包括监测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至少一监测点和至少一连续运行参考站,用于采集每个监测点、连续运行参考站及其周边的观测数据;
数据中心子系统,用于接收监测子系统的观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预警数据,并根据预警数据,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子系统,接收数据中心子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并进行预警处理;
以及通信网络,为监测子系统、数据中心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之间提供网络通信。
进一步地,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所述每个监测点设有单频GPS接收机、气象传感器和水含量探测器;每个连续运行参考站设有双频GPS接收机和气象传感器,并为监测点设备单独设置供电装置。
进一步地,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所述水含量探测器为岩石水含量探测器和/或土壤水含量探测器。
进一步地,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所述供电装置为太阳能发电机或风力发电机。
进一步地,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所述数据中心子系统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磁盘阵列、防火墙及服务器组成的硬件平台,在所述服务器上设置对监测子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分析的变形监测模块、降水量预测模块和专家决策预警模块。
进一步地,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所述通信网络的通信形式为有线或无线两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利用GPS接收机、气象传感器、无线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高度融合集成,实时自动监测地质灾害;
(2)GPS在本发明中,一种技术多种用途,不但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空间变形信息,而且可以实时监测可降水量,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提供多元数据,提高预测精度;
(3)监测设备智能运行,监测设备电源集成,保证全天候无人值守实时运行,预警平台智能化,预警渠道多样化;
(4)采用太阳能、风能技术,为GPS接收机和气象传感器等提供能源保障,实现各种监测设备的无人值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监测点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43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