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锻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9615.8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0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泰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J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压锻模具,特别是一种一次成型的压锻模具。
背景技术
当一材料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材料本身的形状或尺寸大小时,这种变化的形态称之为变形。变形一般分为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简单地说,当去除施加于材料的外力后,若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与大小的状态,则称此材料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反之如果将外力去除后,材料无法再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则称此材料的变形为塑性变形。
因为金属材料与其它的材料相比,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及高安定性等优点,又因为金属的高产量且良好的加工性,因此金属材料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业者往往使用各种金属作为材料来生产机械与装置,藉此促进人类生活的进步。
塑性加工是利用工具或模具施加外力于材料上,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成为使用者所欲的形状、尺寸、性能和结晶组织的制品的加工方式。相较于其它材料采用相同的塑性加工方式,金属塑性加工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尺寸精度佳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除此之外,金属塑性加工除可使材料形变外,若施以一较大的外力施压于金属材料上,金属材料因受极大压力而使结晶组织变化,更可使金属材料的强度及耐久性质大幅提升。
现有各种金属塑性加工的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为锻造(forging)及冲压(stamping)。锻造是利用锻压机及模具产生和传递冲击或挤压的压力,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几何尺寸、形状及机械性质制品的加工方法。另外,在锻压过程中材料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可改善金属材料本身的晶粒组织,使材质细密化及均质化,并获得良好的抗疲劳性、韧性及耐冲击性等机械性质。简单地说,金属材料具有加工硬化的特性,即当施加负荷于金属而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时,材料内部组织会产生变化而使得金属强度提高。
冲压加工是利用冲压设备所产生的外力,经由模具的作用使材料产生必要的应力而形成塑性变形,因而形成冲切、弯曲及引伸等制程以制造各种制品的塑性加工法。
现有技术中,若将这两种金属塑性加工的方法结合,即锻造技术结合冲压模而形成压锻制程时,如此的压锻方式使材料在冲压成形外,可通过锻造使材料做大范围的变形及大幅度的厚度改变。由此可知,在压锻制程中,工件可以在厚度产生变化、形状可以更复杂、尺寸可以更小、以及采用的材料可以更轻,这些优点符合目前产品对零件的复杂、轻量及细小等要求。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压锻制程中,材料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冲压及锻造的步骤,才能完成的最终产品。如此现有的压锻方法和装置,因为需要数个步骤和多个冲床设备和模具结构。因此,步骤过多将会提高制程的复杂性和工作时间过长等问题,又因为需要多个冲压和锻造的设备和模具结构,也会造成零件过多和提高维修的复杂程度。因此将会产生需要步骤繁多、零件数过多、组装复杂、体积过大及成本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压锻模具,藉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压锻模具需要多次步骤、零件数过多、组装复杂、体积过大及高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对料件加工的压锻模具,包括上模及下模。上模包括上本体、第一加压件及脱压料板。第一加压件用于对料件进行加压,脱压料板位于第一加压件的侧边,脱压料板用以对料件进行加压及脱离料件。下模相对于上模,下模包括下本体、第二加压件及托料板。第二加压件相对于第一加压件,第二加压件用以承接料件及使料件成型,托料板位于第二加压件的侧边,同时托料板相对于脱压料板,托料板用以承接料件。当第一加压件及脱压料板分别朝向第二加压件及托料板对料件进行加压时,第一加压件及第二加压件之间形成第一间隙,脱压料板及托料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并且第一间隙连通于第二间隙。
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的压锻模具,料件通过上模及下模的作用而形成厚度不同的形状,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仅需一次的压锻程序即可成型。如此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并的压锻模具需要多次步骤、零件数过多、组装复杂、体积过大及高成本的问题。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与实作,兹配合图式在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如下,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术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内容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术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锻模具的概要示意图;
图2为说明图1的上模向下模加压的概要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压锻模具的概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 上模
110 上本体
120 上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9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擦性圆珠笔油的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墨迹消失棒的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