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6067.3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翁坚;戴松元;黄阳;隋毅峰;陈双宏;肖尚锋;陈五安;张良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铜陵中科聚鑫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00 | 分类号: | H01G9/00;H01G9/08;H01G9/20;H01G13/00;H01M14/00;H01L51/4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染料 太阳电池 电解液 注入 密封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
a) 首先在电解液注入孔上,覆盖一层高分子薄膜,再盖上一层玻璃片;
b) 然后通过加热设备对玻璃片施加一定压力和温度,使里面的高分子薄膜熔化;
c) 最后当高分子薄膜完全融化时,撤去加热设备的热源,待其冷却后即完成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高分子薄膜可以是聚碳酸酯薄膜、或聚氯乙烯薄膜、或聚酯薄膜、或聚氨酯薄膜,或聚脲薄膜、或聚乙烯及其共聚物薄膜、或聚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及其锌盐离聚物薄膜等。
3.一种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电解液注入孔上,覆盖密封胶,或含玻璃粉的混合胶等,待其凝固后即完成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采用密封胶,或含玻璃粉的混合胶等,所述的用于密封小孔密封的密封胶材料、或密封胶或含玻璃粉的混合胶具有抗氧化、耐水、耐热、耐冷、耐紫外辐射、不与电解液发生反应,而且密封性能良好,并通过机械加压加热或涂覆等方法来密封太阳电池的电解液注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密封的密封胶材料可以是:有机硅胶、或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或α-氰基丙稀酸脂、或聚乙烯及其共聚物、或聚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及其锌盐离聚物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剂胶可以是:聚酯、或聚氨酯、或丙烯酸类、或乙烯酸类、或醇酸类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方法还可以为首先在电解液注入孔上,覆盖一层高分子薄膜,再盖上一层玻璃片,然后对玻璃片施加一定压力和温度,使里面的高分子薄膜熔化,当高分子薄膜完全融化时,撤去热源,待其冷却后即完成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玻璃片的表面可以采用激光刻画、或采用喷砂的方法等其他方法形成圆形或其他形状的刻画槽,以增加两个密封表面的粗糙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密封的电池的玻璃表面可以采用激光刻画、或采用喷砂的方法等其他方法形成圆形或其他形状的刻画槽,以增加玻璃和密封胶、或含玻璃粉的混合胶之间的粘合力。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杆底板、所述定位杆底板的左、右两端设有定位杆,所述左右两定位杆的顶端设有气缸支架,所述气缸支架上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加压板,所述加压板的下方的定位杆底板的上表面设有加热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缸为直列多导杆汽缸,且汽缸导杆运行方向与定位杆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双定位杆及汽缸加压,将能保证玻璃片受压均匀且压力1~100 kg/cm2可调。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随汽缸导杆运动时,在加压板与加热板之间固定隔热板,可保证加热板温度恒定,将加热板加热至90~250摄氏度,经过1~100秒同时撤去加热板上的压力及热量,从而实现太阳电池电解液注入孔的密封。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板与定位杆之间通过导套副滑动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铜陵中科聚鑫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铜陵中科聚鑫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06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表面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过非线性能量转移与碰撞耗能作用的吸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