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窝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2810.8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9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蒋长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长城 |
主分类号: | A01K97/02 | 分类号: | A01K97/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龚拥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钓时送鱼饵的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打窝器。
背景技术
在钓鱼的时候先在某一选定的位置撒上鱼饵,进而诱惑鱼在该位置附近集中,这种方法俗称“打窝子”,现在的钓鱼爱好者在钓鱼的时候会“打窝子”,针对广大的水库钓鱼爱好者,在水库钓鱼和在池塘,河流不一样,打窝子的时候往往下的窝底料比较多,根据个人爱好和经验不同,打窝子用的鱼饵量也不同,至少也有2公斤以上,传统的打窝子有几种方式:1、抛,就是把打窝所用的鱼饵料做成一团一团的,凭技术抛到垂钓的位置,这种方法不集中,比较分散,效果不好;2、采用用市面上买的专用打窝器,这种方式比较准,但是容量比较小,要打很多次才有效果,太耗时,效率太低;3、使用自制窝桶,量要大所以就制作一些仿市面上比较大的窝桶,但是那些窝桶下水以后比较沉,翻身困难,起桶落食比较慢,这种方式非常费力,而且经常断杆;4、用船打,受条件限制太大;5、下水,经常看到有人下水推着个桶去打窝子,这样会把鱼吓得逃之夭夭。以上多种打窝子方法,效率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打窝器,结构简单且使用安全方便。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打窝器,其包括:用于盛放打窝饵料的容器,具有容器口、容器侧壁和可以打开或关闭的容器底部;容器浮漂,位于容器的靠近所述容器口的位置;吊钩,用于吊起所述容器;吊绳,与所述吊钩连接;还包括连接容器侧壁与容器底部的连接部、控制容器底部打开和关闭的卡置开关、一端与吊绳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卡置开关连接的容器底部打开吊绳,所述容器底部打开吊绳用于打开所述卡置开关。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容器口附近的容器提手,所述吊钩通过勾住所述容器提手将所述容器提起。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容器底部连接的目视浮漂,通过目视浮漂连线连接至所述容器底部。
优选地,所述目视浮漂连线的长度略大于所述容器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卡置开关包括位于所述容器底部的容器底部销和位于所述容器侧壁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容器底部销卡置锁定容器底部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挂钩相连的弹性部件,用于产生拉力使得所述挂钩在不受外力时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地,所述容器浮漂缠绕在所述容器侧壁的靠近所述容器口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铰链。
优选地,所述容器为桶状。
优选地,所述吊绳和所述容器底部打开吊绳均采用柔性的绳。
本发明的打窝器,结构简单且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打窝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的打窝器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打窝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打窝器包括:用于盛放打窝饵料的容器10,容器10具有容器口11、容器侧壁12和可以打开或关闭的容器底部13;容器浮漂20,位于容器10的靠近容器口11的位置;吊钩40,用于吊起容器10;吊绳50,与吊钩40连接;本实施例的打窝器还包括连接容器侧壁12与容器底部13的连接部14、控制容器底部打开和关闭的卡置开关、一端与吊绳50连接而另一端与卡置开关连接的容器底部打开吊绳51,容器底部打开吊绳51用于打开卡置开关,从而使得容器底部13打开而将容器10中盛放的饵料倒至预定位置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打窝器中还包括位于容器口11附近的容器提手30,吊钩40通过勾住容器提手30将容器10提起。设置容器提手30既可以方便提携装满饵料的容器,还可以在使用该打窝器时便于吊钩40平稳地勾取该容器10。本实施例中,打窝器还包括与容器底部13连接的目视浮漂60,通过目视浮漂连线61连接至容器底部13。优选地,目视浮漂连线61的长度略大于容器10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长城,未经蒋长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28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