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2938.6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7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民;黄玉田;赵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0 | 分类号: | B22D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铸用铝碳 大包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铸用耐火材料,主要涉及一种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
背景技术
大包,又称钢包、盛钢桶、钢水包,是承接钢水,进行连铸的必要设备,为了维持钢包内钢水温度稳定,需要在钢水表面加碳化稻壳或保温材料,以减少热损失。另外,为了达到炉外精炼的目的,也需要加入合成渣等冶金辅料。在浇注末期,当大包液面降到一定高度时,容易在大包出钢口位置形成漩涡,把上述渣子卷入中间包,从而影响铸坯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出一种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使其适用于连铸生产。
本发明提出的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由控制块(1)和螺杆(2)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控制块(1)预置内丝铁螺母(1.3),控制块(1)底部有4个相同的支撑架(1.1),中间有空腔(1.2),螺杆(2)上有上连接结构(2.1)和下连接机构(2.2)。
本发明提出的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其控制块(1)采用铝碳材质制成,该材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为:鳞片石墨25-45wt%,棕刚玉、烧结刚玉或白刚玉中的一种或多种35-55wt%,酚醛树脂10-20wt%,金属硅粉、碳化硅粉或碳化硼粉中的一种或多种1-10wt%。
其工艺路线为:将上述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制成坯料,加入与控制块(1)相配套的成型模具胶套中,并预置内丝铁螺母(1.3), 打实,密封,采用冷等静压成型方法成型。成型压力为30-120MPa,保压时间10-20min。成型完毕的生坯再进行简单的车加工处理,以符合图纸尺寸。经过200-300℃的干燥处理后,表面涂覆防氧化涂料,置入专用窑炉内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900-1200℃,热处理时间5-10h。将热处理后的控制块(1)通过螺杆(2)上的螺纹和控制块(1)上的内丝铁螺母(1.3)与螺杆(2)相连接,即得到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
本发明制作的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连铸过程中大包浇注末期存在的卷渣问题。在浇注后期,当大包液面降到一定高度时,较容易在出钢口上方形成漩涡,把渣子卷入结晶器。而本发明制作的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用时,首先将该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通过螺杆(2)上的上连接结构(2.1)和下连接机构(2.2)固定于大包中。该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的控制块(1)的整体高度高于传统大包液面濒临产生漩涡的高度,且控制块(1)的横截面大于大包出钢口的面积,可有效防止产生漩涡,避免浮在大包钢液面的渣子卷入中间包,从而保证了铸坯质量。同时,支撑架(1.1)的高度足以保证钢液正常流出钢包,注入中间包,保证连铸过程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中,1、控制块,1.1、支撑架,1.2、空腔,1.3、内丝铁螺母,2、螺杆,2.1、上连接机构,2.2、下连接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的控制块(1)采用铝碳材质制成,其组成成分及含量为:鳞片石墨30wt%,金属硅粉4wt%,碳化硅粉3wt%,烧结刚玉30wt%,棕刚玉21wt%,酚醛树脂12wt%。将上述配比的原料制成坯料,加入与控制块(1)相配套的成型模具胶套中,并预置内丝铁螺母(1.3), 打实,密封,采用冷等静压成型方法成型。成型压力为50MPa,保压时间10min。成型完毕的生坯再进行简单的车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图纸尺寸。经过温度为230℃的干燥处理后,表面涂覆防氧化涂料,置入专用窑炉内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950℃,热处理时间7h。将热处理后的控制块(1)通过螺杆(2)上的螺纹和控制块(1)上的内丝铁螺母(1.3)与螺杆(1)相连接,即得到连铸用铝碳大包下渣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正望钢水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29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