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渤海湾杀线虫丝状海洋真菌枝顶孢霉的筛选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7979.6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恒;史晓讯;孟凡欢;冯欣;孙建华;孙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1/02;C12Q1/04;A01N63/04;A01P5/00;A01P3/00;A01P1/00;C12P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渤海湾 线虫 丝状 海洋 真菌 枝顶孢霉 筛选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资源及微生物菌种,具体体现在一种分离自渤海湾水域的杀线虫枝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cephalosporium)BH-0531及其筛选和应用。
背景技术
线虫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物,它的危害已成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全世界已报道的植物寄生线虫达200多属5000余种。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给全世界农业每年带来近12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因此,治理土壤及植物寄生线虫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迫切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化学杀线剂,如40年代早期出现的溴甲烷,50年代后期出现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酸酯类等,多为有毒农药,被发现有致畸、致癌等剧毒作用,同时存在严重的3R问题:抗药性、药物残留、害虫再猖撅。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防治已成为线虫防治的主导。
微生物是一类种类繁多的可再生资源,是最丰富的遗传基因库,也是植物病原线虫的重要天敌,以及次级代谢产物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目前开发的第一代线虫生防制剂主要是活菌体制剂,其中研究最多的生防因子包括:捕食线虫真菌、内寄生真菌和寄生性细菌。但活菌体制剂由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区系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抑制作用,导致活体生防菌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土壤中防治效果的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使得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第二代线虫生防因子,以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线虫的方式发挥作用,有着作用快、药效高、环境相容性好、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已发现的杀线虫活性代谢物进行统计有179种之多,包括生物碱类,多肽类,萜类,大环内酯类,氧杂环类,苯并类,醌类,脂肪类,简单芳香类等。但多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且大多为水溶性较差的脂溶性物质,需要通过添加增效剂来助溶,这为实际应用造成了困难。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毒、相对专一性以及廉价的微生物杀线剂,将会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地球生物80%生活在海洋。海洋特殊的环境空间造就了海洋生物独特的次级代谢循环,演化出了不同于陆生生物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是寻找新药或先导化合物的宝贵资源。cephalosporin C是最早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到的抗生素,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指数增长,如澳大利亚Capon研究组从南澳大利亚海洋筛选出两株杀线虫海洋真菌Aspergillus caneus 和 Raspailia sp (Caponn RJ,2003)。肖永堂等(2005)对188株海洋真菌代谢物进行杀线虫毒力测定,毒力级别达到A 级的菌株占1.60%;而死亡率达50% 以上的菌株占总数的43.1%。郑忠辉等(2005)对一株海洋真菌代谢物对小杆线虫作用现象进行观察,认为是一种神经毒剂。展示了海洋真菌在杀线虫领域的潜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杀线虫剂中存在的不足和杀线虫剂高效生产菌种资源匮乏的问题,从而提供一株具有杀线虫功用的渤海湾杀线虫丝状海洋真菌枝顶孢霉菌株BH-0531菌株(保藏号CGMCC-544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渤海湾杀线虫丝状海洋真菌枝顶孢霉菌株的筛选方法。
本发明的还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渤海湾杀线虫丝状海洋真菌枝顶孢霉菌株BH-0531菌株在制备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农用杀虫剂、生物农药和抗生素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渤海湾杀线虫丝状海洋真菌枝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cephalosporium)BH-0531菌株,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号为:CGMCC-5445。保藏时间:2011-11-4。该菌种是由采自渤海的(经度E 117°53′23.2″, 纬度N 38°55′51.0″)底层海水样本中分离。
菌落特征:在查氏琼脂上26℃ 7d直径33-35mm,14d达50-65 mm;初始质地绒毡状;初生菌丝体白色,随培养时间延长呈浅黄至浅粉红色,由于大量孢子产生菌落质地成粉质状,菌落边缘近整齐;无渗出液;菌落反面呈浅橘或黄色。
菌丝特征:有隔,较细,直径(2.0±μm);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生出,直立,短小,末端渐细,顶端球形,生分生孢子无隔、多为椭圆形,长轴直径3.0~4.0 μm,短轴直径2.1±μm,壁近于光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师范大学,未经天津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9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乳酸片球菌CCFM7902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一种草酸青霉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