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用无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2994.1 | 申请日: | 201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沈敬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昊达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60 | 分类号: | C22C38/60;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宋松 |
地址: | 214183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取向 硅钢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用硅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用无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取向电工钢板主要是作为电机和小型EI铁芯材料使用。当电工钢炼钢采用连铸法生产时,若化学成分Si>1.65%,C<0.006%时,在热轧过程中不产生α→γ相变,连铸坯中形成的粗大的(100)柱状晶因在热轧过程中动态回复和再结晶缓慢而不能彻底破碎,在热轧板的厚度中心附近形成了粗大伸长的形变晶粒,主要是{100}<011>纤维状组织,以后此组织在冷轧和退火时难以再结晶,使电工钢成品形成了的一种表面凸凹不平的缺陷,俗称为瓦楞状缺陷。解决瓦楞状缺陷常用如下方法:
低温浇铸法: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49-39526中提出了使用低温浇铸防止形成粗大柱状晶。但由于低温浇铸要求过热度控制很低且范围很窄,往往引起铸坯中夹杂物增加,影响电工钢成品质量,所以,低温浇铸法在大生产中无法使用。
电磁搅拌法: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53-114609中提出了使用电磁搅拌减少铸坯中柱状晶率,提高铸坯等轴晶率,这是防止无取向电工钢瓦楞状缺陷采用的常用方法,但电磁搅拌设备投入资金大,维护成本高。
控制热轧粗轧、精轧工艺的方法: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53-2332号提出将粗轧终轧温度控制为>900℃,粗轧最后一道次压下率>50%的方法;还有中国专利03116890提出粗轧道次≤4道次,粗轧累计压下率≥80%,其中至少有一个道次的压下率≥40%,粗轧终轧温度≥980℃,粗轧轧辊辊面粗糙度至少≥5um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要求粗轧轧机能力大,而且粗轧最后一道次压下率过大,造成粗轧坯的板型难以控制,影响板形质量。
调整化学成分法:美国专利3935038提出化学成分为C<0.06%、Si1.5~4.0%、Al<1.0%、Si+Al>2.0%、C≥1/100[(Si+Al)-0.75]%,提高碳含量,使连铸板坯加热和热轧时发生α→γ相变,促进热轧组织动态回复和再结晶,消除带钢中部粗大形变晶粒(纤维状组织),解决瓦楞状缺陷。此专利的缺点是,满足C≥1/100[(Si+Al)-0.75]%条件要求的C含量非常高,成品退火脱碳量增大,脱碳时间延长,影响机组产量。
热轧板常化处理法:通过热轧板常化处理增加热轧钢板的再结晶率,可防止瓦楞状缺陷。但此法要增加设备的投资,增加了制造成本。
中国专利CN101275198A提出一种改善表面状态的方法,其通过调整钢坯的化学成分,采用通常的连铸工艺,对热轧工艺进行调整,热轧板不需要常化处理,在湿气氛的脱碳退火工序把碳脱到无时效状态,从而生产出表面状态良好、无瓦楞状缺陷、磁性和力学性能俱佳的中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从其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其虽然取消了常化工序,但其对热轧和退火的工艺限定的窗口值范围很窄,这导致在生产中不易控制,容易导致产品的性能不稳定,因此,仍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用无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硅钢的化学成分,并适应性的简单调整热轧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用无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方法,所述硅钢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份组成:C:0.015~0.030,Si:1.4~1.7,Mn:0.1~0.2,Sn:0.6~0.8,Al:1.1~1.5,Cu:0.30~0.60,Ti:0.008~0.015,Sb:0.04~0.08,S:≤0.006,N:≤0.005,P:≤0.0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熔炼浇注:按上述组成熔炼和精炼,经炉前检验成分满足要求后连铸成坯;
2)热轧并卷曲:铸坯在加热炉内加热到1130~1200℃,保温15~20min,进行轧制,保证950℃以上的终轧温度;经多道次轧制,单道次压下率控制为25~35%,轧制成1.2~1.5mm的热轧板,并在640~660℃进行卷曲;
3)常化:将热轧板升高到960~980℃,保温120s~180s,然后以≤10℃/s的冷却速度冷至600℃,然后快冷至常温,并进行酸洗;
4)冷轧,采用1~2道次冷轧,轧制成品厚度0.3~0.5mm;当采用两道次冷轧时,中间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950~970℃,时间为4~6分钟;
5)退火:冷轧板升温到980~1030℃,保温时间3~5min,气氛为75%H2+25%N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昊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昊达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29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