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3601.0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樊海彬;宋有强;许敬德;商允恒;周俊海;钱雪峰;周全;王福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宣圣义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流型 温度 压力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水机组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国内外的空调企业所制作的冷水机组也呈现出制冷量越来越大的趋势,目前已经有厂家制造出名义冷量超过7000kw的离心式冷水机组,这样对大型冷水机组测试装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一套冷水机组测试装置的流量跨度为4~5倍,在做小流量测试时,由于管内流速较低,所以温度分层现象就会很严重,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测试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本装置能够满足大流量跨度的系统的测试需求,且在大流量状况下和小流量状况下都能使流体进行充分的混流,从而确保了装置的测试结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本取样装置包括用于对流体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检测的取样段,所述取样段的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前侧设有对流体进行充分混流的混流段。
本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一步实现:
所述混流段包括供流体通过的第一输送管,第一输送管的内部设有定位柱;定位柱与第一输送管之间设有连接二者的、且对第一输送管中的流体进行充分混流的混流叶片。
所述定位柱与第一输送管的轴线互相平行;所述混流叶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混流叶片沿定位柱的周向均匀地布设在定位柱和第一输送管之间;所述混流叶片上设有用于混流的、且贯穿混流叶片本体的导流孔。
所述混流叶片为扇形且呈平板状,混流叶片的板面与第一输送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5~45°;所述导流孔为圆孔,且导流孔沿垂直于混流叶片的板面开设。
所述导流孔的孔径为6~10mm,且任一个混流叶片上的导流孔的开孔面积之和与此混流叶片的板面面积之比为20~35%。
所述取样段包括与第一输送管相连的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管体上自靠近第一输送管一侧向远离第一输送管一侧依次设置有压力取样孔和温度取样套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远离第一输送管的端部设有与测试机组相连的配套法兰。
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的材质相同且二者焊接在一起。
所述压力取样孔沿第二输送管的周向均匀地布设为3个。
所述温度取样套管为紫铜管,且温度取样套管伸入在第二输送管中的管长与第二输送管的内径之比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与第一输送管相连的端部与压力取样孔之间的沿第二输送管轴线方向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压力取样孔与温度取样套管之间的沿第二输送管轴线方向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输送管的管径为DN100~DN300,所述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长度为300~650mm。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以满足大流量跨度的系统的测试要求,同时本发明在大流量状况下和小流量状况下都能使流体进行充分的混流。
2)、本发明安装方便,只要将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的两个相对应的焊接端面进行焊接,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通过第二输送管上的配套法兰直接连接到测试系统上的管路中就可以使用。
3)、本发明采用扇形导叶与导流孔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混流的效果,确保温度测点处和压力测点处的测量准确性。
4)、本发明中的压力取样采用环形静压测量的方式,保证测量管壁的静压为平均值,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测量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混流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取样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0—混流段 11—第一输送管 12—定位柱 13—混流叶片
14—导流孔 15—第一输送管的焊接端面 20—取样段
21—第二输送管 22—压力取样孔 23—温度取样套管
24—第二输送管的焊接端面 25—配套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混流型温度压力取样装置,本取样装置包括用于对流体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检测的取样段20,所述取样段20的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前侧设有对流体进行充分混流的混流段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36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