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幕喷漆室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9112.1 | 申请日: | 2011-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6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东;邱为伟;张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速升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5/12 | 分类号: | B05B1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幕 喷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采用人工作业区与工件喷涂区分别独立送风的水幕喷漆室,属于涂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幕喷漆室是处理漆雾的设备,适用于各种外形的小型和中等工件的成批流水生产,它将喷漆过程产生的漆雾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并进行过滤处理。此外,采用喷漆室喷漆,能使操作者得到符合卫生条件和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并为装饰性要求较高的工件喷漆作业时,提供经过除尘的干净的施工环境。传统的水幕喷漆室不区分人工作业区域和工件运行区域,均采用空调送风系统,具有以下问题:
对整个人工作业区域和工件区域均采用空调送风,大大增加了空调的送风量,相应地增加了加热量(或制冷量),空调的功率等各方面也相应增大,不仅增加了空调设备的初次投入成本,而且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水幕喷漆室内,全部采用空调送风,空调的送风量、加热量(或制冷量)、功率等各方面参数均较大,空调设备的初次投入成本高,使用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水幕喷漆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送风系统1、自然风送风系统10、人工作业区4和工件喷涂区5,人工作业区与工件喷涂区分别独立送风,空调送风系统与自然风送风系统彼此隔开,空调送风系统的空气依次通过动压室2、静压室3、人工作业区4、漆雾处理系统6、排风系统7,自然风送风系统依次通过动压室、静压室、工件喷涂区5、漆雾处理系统、排风系统。
本发明的优点:①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了空调设备的初次投入成本。②将喷涂区的漆雾与人工作业区隔开,减小了漆雾的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形式的水幕喷漆室的截面图及其风向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所述的水幕喷漆室截面图及其风向示意图。
图中,1是空调送风系统,2是动压室,3是静压室,4是人工作业区,5是工件喷涂区,6是漆雾处理系统,7是排风系统,8是输送线,9是空气过滤器,10是自然风送风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水幕喷漆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送风系统1、自然风送风系统10、人工作业区4和工件喷涂区5,人工作业区与工件喷涂区分别独立送风,空调送风系统与自然风送风系统彼此隔开,空调送风系统的空气依次通过动压室2、静压室3、人工作业区4、漆雾处理系统6、排风系统7,自然风送风系统依次通过动压室、静压室、工件喷涂区5、漆雾处理系统、排风系统。
本申请的水幕喷漆室,对人工作业区采用空调送风,工件喷涂区采用送过滤后的自然风,操作人员处在喷漆区之外的空调送风的位置,减小了漆雾对操作者的影响,且处于舒适的空调送风处(如图2所示)。工件区域采用送过滤后的自然风,使得空调的送风量及加热量(或制冷量)相应降低,不仅节省了空调设备的初次投入成本,而且使用过程中也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
图2中,表示空调风风向,表示自然风风向,表示混合后的风向。
水幕喷漆室的水幕设置在排风一侧方向,故喷漆室内若没有设置工件旋转装置,喷漆室需设置两个工位,前一个工位对工件的一侧进行喷漆,后一个工位对工件的另一侧进行喷漆。
下面以L8m×W4m×H5m的水幕喷漆室为例,将传统形式的水幕喷漆室与本申请的水幕喷漆室进行比较:
若按传统形式,整个人工作业区域与工件区域均送空调风,则需要选用送风量约为50000m3/h的空调,冬季制热量约为30万kcal/h,相当于约600kg蒸汽的热量。
若采用本申请的水幕喷漆室,对人工作业区采用空调送风,工件喷涂区域采用送过滤后的自然风,风量比例约为1∶1,即工件区域所送的自然风风量为25000m3/h,无需加热。人工作业区域空调送风风量为25000m3/h,制热量约为15万kcal/h,故与传统形式相比,空调所选型号相应较小,减小了空调设备的初次投入,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制热量的减小,对能源的消耗量也相应减少,约减小15万kcal/h,相当于约300kg蒸汽的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速升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速升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1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下一篇: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