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传感器及萤光显示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4536.0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6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真神毅;鹫尾义明;川嶋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K17/96 | 分类号: | H03K17/96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 萤光 显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侦测出操作者触控对应于电极的既定部位者的触控传感器(亦称为触控开关),尤其关于在该触控传感器中,由于毗邻的电极与电极的交界不易被辨视到而有较佳外观,且由于毗邻的电极间的电容较以往更少,故使得对电极的触控的侦测精度佳的触控传感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是揭示一种在外框器(envelope)的前面板设置静电电容型触控开关的萤光显示管。如第4图及第5图所示,该萤光显示管10,是具备通过以玻璃所构成的衬底11与侧面板12与前面板13所构成的箱型外框器14。如第5图所示,于外框器14的内部,具有萤光体层15的阳极16设置在衬底11上,于该阳极上方设置有控制电极17,更于该控制电极上方设置有作为电子源的丝状阴极18。从该阴极18所射出的电子,经由控制电极17的控制与阳极16撞击,而使萤光体层15发光。萤光体层15的发光是通过前面板13而被辨视。
如第4图及第5图所示,于前面板13的内表面,通过遮光性的绝缘性交越层19,框状地覆盖扣除端子部后的距离其外周缘的既定范围,使其内侧成为显示窗部20。于该显示窗部20的一部分,是在前面板13的内表面设置开关电极21、22。
如第4图所示,设置在前面板13内表面的显示窗部20的开关电极,是具有开关电极21、以及以22a至22d的4个为一组且可输出例如为128的位置分解能的线性开关电极22。图中的30为屏蔽电极,是设置在一部分的开关电极21及线性开关电极22与阴极18之间,并且构成为使电子不会对此等开关电极21及线性开关电极22进行充电。
第6图是显示此等开关电极21与萤光体层15的图案的位置关系。第6图中,于衬底11的外形内,配置有显示“HDD”的文字的15a、显示“USB”的文字的15b、显示邮件的符号的15c、以及显示条形图的15d,作为萤光体层15的图案例。重叠于此等的矩形的虚线是显示开关电极21与线性开关电极22a至d的位置。
当操作者以手指碰触设置有对应于各萤光体层15的开关电极21的前面板13的外壁面时,该开关电极21的静电电容产生变化。通过开关控制电路部将该变化判断为开关的导通或关闭并输出,接收该输出的显示控制部是将对应于该开关的萤光体层15,控制为对应该开关的导通或关闭而点灯或熄灭。
此外,当操作者以手指碰触相当于线性开关电极22的前面板13的外壁面时,因应该位置,使来自线性开关电极22的输出值连续地变化,与所述相同,因应于此,可改变条形图的点灯范围。
使用第7图来说明此种触控开关的动作原理。控制部23是具有:脉冲产生器24、比较电路25、以及连接于该比较电路25的一方的输入侧与脉冲产生器24之间的电容器C,于上述脉冲产生器24与比较电路25的另一方的输入侧之间,连接有开关电极21。
操作者以手指碰触相当于所述开关电极21之前面板13的外壁面(触控部S),藉此于手指与开关电极21之间产生静电电容,而成为一种的电容器。然后,将具有与手指未碰触的状态时的开关电极21的静电电容为同等开关的静电电容的电容器C,连接于上述比较电路25的一方的输入侧与脉冲产生器24之间而构成。
当操作者的手指碰触触控部S时,所碰触的外壁面作用为电介质,使开关电极21的静电电容产生变化。该开关电极21与所述电容器C的电容均衡崩溃,使施加于比较电路25的两输入端之脉冲电压产生差距,而从比较电路25可得到输出。
第8图是以上述构成前提,更显示出:开关电极21及连接该电极与端子部26的引出互连线27,以及扣除线性开关电极22a至22d及连接该电极与端子部26的引出互连线27而以虚拟图案(dummy pattern)28覆盖显示窗部20的例子。
虚拟图案28,是以既定间隔来配置与开关电极21具有同样线宽的长条状或网目状的金属薄膜的细线而形成。该虚拟图案28,是用以达到显示区内的穿透率的均一化以及防止作为触控开关的错误反应而设置者。该虚拟图案28,是由与开关电极21具有同样线宽及间隔所设置的长条状等的细线所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45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叶黄素酯微囊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梯卷扬机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