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0363.1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25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斌;李彦东;陈秀斋;温亮;张教侠;孙福山;许家来;王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玉斌 |
主分类号: | F23B10/00 | 分类号: | F23B10/00;F23B80/02;F23H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炉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烧炉,如普通燃煤锅炉、返烧炉、流化床锅炉等,其燃烧方式都是煤炭在炉体内直接燃烧,由于煤炭不能充分燃烧,造成冒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造成燃料的浪费,虽然可以通过增加二次通风管、增设余热利用装置等措施提高燃料利用率,但在燃烧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方法,煤炭的燃烧还是不够完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燃烧炉的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料能够燃烧充分,不冒黑烟又能节约燃料的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包括炉体和燃烧室,炉体内设有上层炉条和下层炉条,两层炉条之间为第一热解预燃室,第一热解预燃室侧壁设有第一加料口,下层炉条下方的炉体侧壁设有出灰口和下进气口,上层炉条与炉体顶板之间为第二热解预燃室,第二热解预燃室侧壁设有第二加料口,炉体顶板上设有通气孔,通气孔连接燃烧室,上层炉条为串联的中空管,一端连接夹套套管,另一端延伸到燃烧室,第一热解预燃室侧壁设有连通炉体外部的夹套套管,夹套套管内管为进气管,外管为进水管,进气管和进水管在与上层炉条连接处融合为一中空管。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分别通过两个加料口向两个热解预燃室加入燃料,从下进气口通入空气,点燃第一预燃室的燃料,等燃料开始燃烧,温度上升后,减小下进气口的进气量,同时从夹套套管进气管通入空气,从夹套进水管加入水并使水位维持在进气管和进水管融合处下方。水在炉温的加热下蒸发产生蒸汽,蒸汽与进气管中的空气混合通过中空的上层炉条经进一步加热后进入燃烧室。第一预燃室的燃料燃烧会引燃第二预燃室的燃料,下进气口的进气量减少后,燃料处于缺氧燃烧状态,燃料发生热解。热解产生的可燃气体,通过炉体顶板上的通气口进入燃烧室,与进入燃烧室的水蒸气、空气混合气接触混合,产生类似爆燃的剧烈燃烧,燃烧室温度可达1300摄氏度以上。
上层炉条设计为中空,既可对空气水蒸气混合气进一步加热,又可降低炉条的温度,延长炉条的使用寿命。由于是对燃料进行热解,燃料的气化很充分,燃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升温快,可节约大量燃料。而气体的剧烈燃烧可产生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燃烧非常充分,不会产生黑烟,无污染。本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燃料适用性广,除了可以烧煤外,秸秆、废塑料、可燃垃圾等都可以作为燃料,节约燃料费用,具有变废为宝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变了现有锅炉的燃烧方式,利用热解原理,实现燃料的充分气化燃烧,燃烧充分,节约能源,不会产生黑烟,无污染,燃料适用性广,可使用秸秆、垃圾等作为燃料,变废为宝,节约燃料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燃烧室,3、上层炉条,4、下层炉条,5、第一热解预燃室,6、第一加料口,7、出灰口,8、下进气口,9、第二热解预燃室,10、第二加料口,11、炉体顶板,12、通气孔,13、夹套套管,14、进气管,15、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未述及的相关技术内容均可采用或借鉴现有技术。
实施例如图1所示,高效节能热解燃烧炉,包括炉体1和燃烧室2,炉体1内设有上层炉条3和下层炉条4,两层炉条之间为第一热解预燃室5,第一热解预燃室5侧壁设有第一加料口6,下层炉条4下方的炉体1侧壁设有出灰口7和下进气口8,上层炉条3与炉体顶板11之间为第二热解预燃室9,第二热解预燃室9侧壁设有第二加料口10,炉体顶板11上设有通气孔12,通气孔12连接燃烧室2,上层炉条3为串联的中空管,一端连接夹套套管13,另一端延伸到燃烧室2,第一热解预燃室5侧壁设有连通炉体1外部的夹套套管13,夹套套管13内管为进气管14,外管为进水管15,进气管14与进水管15在与上层炉条3连接处融合为一中空管。
本实用新型可代替现有的燃煤锅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玉斌,未经李玉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0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