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井自动振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1418.0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7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梁博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博洋 |
主分类号: | E21B28/00 | 分类号: | E21B28/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天津市塘***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自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依靠油井自身能量产生井下振动,进而提高油井产量的油井自动振源。
背景技术
目前矿场上应用的油井振动增产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振源在地面振动,依靠地表层及地下岩层向油层传递振动能量。二是振源放置井下,地面通过油管柱向井下泵注液体激励井下振动;或地面 机械振动通过钢丝绳传递井下受迫振动;或地面供电经电缆传递到井下定时放电产生振动。其主要缺点是:地面振动能量损失大,对油层的作用效果差,而且地面振动还可能会对周围构筑物造成损坏,因而对施工环境要求严格。井下振动中,向井下泵注液体易对油层产生伤害;向井下传递机械振动需要提供一口油井停产服务,设备复杂,施工费用高;井下放电振动存在安全隐患和井下事故隐患。而且现行技术现场应用时,或者需要油井起下管柱作业,或者需要提供相关施工设备,施工比较复杂,需要消耗能量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自动振源,以解决目前油井振源存在的能量损失大、设备复杂、施工费用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上接头外壁下端依次连接上导向体和下导向体,上导向体内上接头下端依次安装有密封体、上振击器、阻尼器、下振击器,上振击器内安装有导流阀体,下导向体内下振击器下端安装有传振短接,振动辐射器内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传振短接和下接头;上振击器上、下两端对应安装有密封体和下振击器,导流阀体在上振击器内形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上振击器与下振击器之间对应安装有阻尼器,下振击器与振动辐射器之间对应安装有传振短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结构新颖,用于抽油井增产中,它将抽油井生产过程中油管柱内所具有的液能转换为振动能,振动对油层施加作用,解除油层近井地带堵塞、改善油层流体渗流状况,加速油层内原油向井筒流动,提高油井产油量。振动依靠井下固体介质传播,振动能量衰减小、传播距离远,振动频率低,振动强度大,振动效率高,油井增产效果好。油井自动振源工作时,不需要外加设备、不消耗外加能量、不产生污染,应用简便,工作安全可靠。该装置随抽油井生产在井下长期自动工作,不但起到油层解堵作用,还可防止油层堵塞,油井增产有效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接头1外壁下端依次螺纹连接上导向体8和下导向体10,上导向体8内上接头1下端依次安装有密封体2、上振击器5、阻尼器7、下振击器9,上振击器5内安装有导流阀体4,下导向体10内下振击器9下端螺纹连接传振短接11,振动辐射器12内上、下两端分别与传振短接11和下接头13螺纹连接;上振击器5上、下两端对应安装有密封体2和下振击器9,导流阀体4在上振击器5内形成上腔室3和下腔室6,上振击器5与下振击器9之间对应安装有阻尼器7,下振击器与振动辐射器之间对应安装有传振短接11。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是:通过上接头1和下接头13将其安装于抽油井深井泵工作筒下端下入油井内预定位置,将振动辐射器与油井套管锚定。当深井泵处于下冲程时,导流阀体4中的凡尔球关闭,此时上腔室3内的压力大于下腔室6内的压力,在压差的作用下,上振击器5下行冲击下振击器9产生振动,振动能量经传振短接11传递给振动辐射器12,振动辐射器12将振动能量经套管向油层传递。当深井泵处于上冲程时,导流阀体4中的凡尔球打开,此时上腔室3内的压力与下腔室6内的压力相同,在阻尼器7的作用下,上振击器5上行离开下振击器9回位。深井泵每完成一个冲次,井下振源便产生一次振动,随着抽油井深井泵连续往复工作,油井自动振源便在井下产生连续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博洋,未经梁博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1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