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浮动式卸油槽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3577.6 | 申请日: | 201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1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秦革;董四海;任庆涛;马光;王小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06 | 分类号: | B67D7/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14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浮动 油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化工液体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浮动式卸油槽。
背景技术
原(料)油集中卸车(下卸)一般采用卸车臂。由于卸车臂属于专用设备,集中卸车量大时,特别是接卸火车,对卸油臂的一次性投资较大且容易泄漏,操作也不易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由槽车下卸口引流至卸油槽,再经集油总管自流至零位罐,经泵输转至储罐。而对于管道产生的应力,由于卸车栈台场地受限,集油总管的轴向热应力依靠滑动管托就能消除,但与其相连的若干卸油槽及汇油支管与集油总管设计施工一般成直角,附著在卸油槽上的热应力一般用波纹管来消除。由于波纹管膨胀节是对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安装质量和运行管理诸方面都有明确要求的产品,有着其自身的使用条件及相应要求。波纹管的壁厚都很薄,膨胀节抗扭转能力较差,波纹管因受承载的作用,容易产生泄漏损坏,安全可靠性较差,加之制造费用较高,经常更换不经济。所以金属波纹管膨胀节作为管系中的薄弱环节,选用时必须谨慎,应尽量避免采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随集油总管轴向热应力滑动而产生横向移动的新型浮动式卸油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卸油槽体,卸油口,进油支管,其特征是:在卸油槽体两侧的地面上分别设置有一滚动限位槽,在滚动限位槽上分别放置有一滚筒,对应固定设置在卸油槽体两侧的支撑架分别搭接在卸油槽体两侧的滚筒上。
上述的支撑架依次由固定在卸油槽体两侧的垫板、筋板及支臂组成。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卸油槽通过与其固设的支撑架搭接在卸油槽体两侧的滚筒上,将卸油槽两侧底部安装了滚筒和滚动限位槽,依靠滚筒在滚动限位槽内可以随意滚动,来消除卸油槽整体的径向热应力来取代波纹管,从整体上实现了该结构随集油总管因轴向热应力滑动而产生横向移动,从根本上消除了因热应力不一致而发生输油管泄漏损坏,安全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取消了金属波纹管膨胀节,而降低了输送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可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中的侧视简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由图1-2所示,图中的1为卸油槽体,在卸油槽体的正面为卸油口8,在卸油槽体1的后部为与集油总管相连的进油支管9;在卸油槽体1两侧的地面上分别设置有一滚动限位槽7,在滚动限位槽7周边处还设置有防护滚筒的限位立板6,在滚动限位槽7上分别放置有一滚筒5,对应固定设置在卸油槽体两侧的支撑架分别搭接在卸油槽体两侧的滚筒上,支撑架依次由固定焊接在卸油槽体两侧的垫板2、筋板3及支臂4组成。
当卸油操作时,原(料)油——渣油自火车槽车下卸口引流至卸油槽的卸油口8,通过进油支管9进入集油总管,经集油总管自流至零位罐;因集油总管两端不固定,其本身产生的轴向热应力依靠原有的滑动管托消除,而附著在集油总管上的若干卸油槽则利用上述结构支撑架,及支撑架中的支臂4搭接底部滚筒5在滚动限位槽7内滚动,从而消除了管系应力,增加其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35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