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防泻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2771.2 | 申请日: | 201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邹本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本鉴 |
主分类号: | E03C1/298 | 分类号: | E03C1/2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防泻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防泻水器,特别是一种装在室内排水管道上的防溢除臭的装置,属于泻水器结构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现在防止排水管道内异味串入室内,较普遍采用的是反水弯技术,由于在反水弯处经常堆积污水沉淀物致使排水不畅和堵塞现象时有发生或没有良好的防害虫爬入的效果更没有防污水逆反的功能,有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安装在室内排水管道支线污水入口处,能够防止污水逆反、异味回串和蟑螂、蚂蚁等害虫爬入的三防泻水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三防泻水器,安装在排水管道支线污水入口处,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的是逆向堵塞技术,包括U型漏斗1,其顶部为入水口7,底部设有一圆型出水口8,U型漏斗1内的上部设有横轴3,横轴3上串接有带导线槽的滑轮2,滑轮2的导线槽内设有尼龙绳5,尼龙绳5的一端与设在U型漏斗1内部的铅坠6相连接,另一端则与设置在U型漏斗1底部圆型出水口8外侧的空心球4相连接;
所述圆型出水口的直径相当于U型漏斗1直径的2/3;
所述空心球4为硬质塑料制作而成;
所述铅坠6的重量相当于空心球4重量的8倍;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是逆向堵塞技术,在静止状态时,通过滑轮一端铅坠的重力作用,使另一端的空心球逆向堵塞住漏斗的出水口,从而达到防止异味回串、害虫爬入和污水反溢的三防效果。当进入漏斗的污水作用于空心球的水垂压力达到或超过铅坠的重量时,空心球下沉,漏斗出水口开始泻水,漏斗内的污水越多,空心球下沉越深,泻水量越大,直至污水泻完,空心球在铅坠的提拉作用下恢复对漏斗出水口的堵塞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三防泻水器,结构简单合理,操作起来安全可靠,有污水时能顺畅排下污水,污水排完后自动从逆向堵塞住排水管道口,能够防止排水管道里的异味串入室内,防止蟑螂、蚂蚁等害虫从排水管道口进入室内和防止污水逆反进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三防泻水器静止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三防泻水器泻水状态结构示意图;
1为U型漏斗,2为滑轮,3为横轴,4为空心球,5为尼龙绳,6为铅坠,7为入水口,8为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室内排水管支线污水入口处竖向嵌入一只15cm高的U型漏斗1、U型漏斗1的外径要与被嵌的排水管道内径紧密配合在一起,U型漏斗1上部向外的翻沿要卡在排水管道口上,防止漏斗滑入排水管道内。
U型漏斗1的底部开设一个直径相当于漏斗直径2/3的圆型出水口8,U型漏斗1内自入水口7上沿向下1cm处设一道直径3cm的横轴3,横轴3上设置一个直径1cm,厚0.5cm的圆型滑轮2,滑轮2上设置一道深、宽各1cm的导线槽,滑轮2要保持在横轴3上能自由转动,在U型漏斗1出水口8下面设置一只直径大于漏斗出水口3mm的硬质塑料制作的空心球8,在漏斗内设置一个重量大于空心球重量8倍的铅坠,用一段直径1mm的尼龙绳5透过漏斗出水口8将空心球4和铅坠6分别系于尼龙绳5的两端,(空心球与铅坠上都备有1mm直径的穿绳孔),将尼龙绳5的中段顺着滑轮2上的导线槽置入滑轮导线槽中,使空心球与铅坠分别悬挂在滑轮的两边,尼龙绳5的长度要以铅坠6在静止状态时其底面距漏斗底面1cm,向上升限不低于4cm。
本实施例采取的是逆向堵塞技术,在静止状态时,铅坠以其自身重量通过尼龙绳与滑轮的作用,将空心球提拉嵌入漏斗出水口,使其从逆向堵塞住漏斗出水口,达到防止异味串入室内,防止害虫爬入室内和防腐剂止污水逆反的效果,当进入漏斗的污水作用于空心球的水垂压力达到或超过铅坠的重量时,空心球在漏斗内水垂的重压下下沉,漏斗出水口开始泻水,漏斗内的污水越多,空心球下沉越深,泻水量越大,直至污水泻完,空心球在铅坠的提拉作用下恢复对漏斗出水口的堵塞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本鉴,未经邹本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27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