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定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21872.0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7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侯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松桂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F3/02 | 分类号: | G04F3/02;G04B13/02;G04B15/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15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式的定时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定时器,参见中国专利文献“多段式定时器”,公开号CN2836223,公开日2006.11.08,该定时器本体1’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擒纵机构、摆轮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带有发条的头轮2’,擒纵机构包括擒纵轮5’和擒纵叉6’,摆轮机构包括带有游丝的摆轮7’,头轮2’通过传动机构与擒纵轮5’相传动连接,现有的传动机构可参见图1所示,该传动机构包括二轮3’、三轮4’,头轮2’与二轮3’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二轮3’的轮片齿轮与三轮4’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三轮4’的轮片齿轮与擒纵轮5’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擒纵叉包括中柱、可绕该中柱转动的擒纵叉本体,擒纵叉本体具有叉头、进脚、出脚,擒纵叉6’的叉头与摆轮7’相滑动地接触,进脚和出脚与擒纵轮5’的轮片齿轮相滑动地接触。该定时器在使用时,先上紧发条,上紧的发条可提供定时器工作的动力,通过一系列的齿轮变速,使发条松弛时的旋转周数增加,通过擒纵轮5’、擒纵叉6’、带游丝的摆轮7’的配合,保证齿轮系在发条的驱动下旋转的速度恒定,游丝可调整长度,从而调整擒纵叉摆动的频率,保证各级齿轮按设定的转速旋转,慢慢释放发条的动力,不会将已拧紧的发条一下子就松完,也不受发条松紧的影响而导致转速的变化。在齿轮系中的某个齿轮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发出一个触发信号,可发出定时时间到的铃声或者停止供电。目前的定时器,头轮2’的模数为0.3,齿数为62,二轮3’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3,齿数为8齿,二轮3’的轮片齿轮的模数为0.25,齿数为60,三轮4’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25,齿数为8,三轮4’的轮片齿轮的模数为0.25,齿数为60,擒纵轮5’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25,齿数为8,擒纵轮5’的轮片齿轮的齿数为5,现有的定时器中各级齿轮的尺寸较大,导致定时器的外观尺寸中长和宽分别大于45mm×40mm,则现有的定时器尺寸较大,导致占的空间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尺寸缩小的定时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定时器,包括定时器本体,所述定时器本体内设置有头轮、二轮、三轮、擒纵轮、擒纵叉、摆轮,所述头轮与所述二轮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所述二轮的轮片齿轮与所述三轮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所述三轮的轮片齿轮与所述擒纵轮的轮轴齿轮相啮合连接,所述擒纵叉包括中柱、可绕该中柱转动的擒纵叉本体,所述擒纵叉本体具有叉头、进脚、出脚,所述叉头与所述摆轮相滑动地接触,所述进脚和所述出脚与所述擒纵轮的轮片齿轮相滑动地接触,所述头轮的模数为0.18~0.28,齿数为68~75,所述二轮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18~0.28,齿数为7~10,所述二轮的轮片齿轮的模数为0.15~0.22,齿数为65~75,所述三轮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15~0.22,齿数为8~14,所述三轮的轮片齿轮的模数为0.15~0.22,齿数为65~75,所述擒纵轮的轮轴齿轮的模数为0.15~0.22,齿数为8~14,所述擒纵轮的轮片齿轮的齿数为2~15。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通过缩小各级齿轮的大小,从而减小了定时器的外观尺寸。
擒纵叉上所述叉头向着所述进脚和所述出脚靠拢设置,则与叉头相滑动接触的摆轮与各级齿轮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定时器的外观尺寸,
优选地,所述擒纵叉上所述叉头与所述出脚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优选地,所述擒纵叉上所述叉头与所述进脚之间的夹角为150~180度。
综上,减小各级齿轮的大小可以减小定时器的尺寸,再通过减小摆轮与各级齿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定时器的尺寸,使得定时器的外观尺寸的长与宽可以小于42×37mm。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的定时器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时器的示意图;
附图3为现有的定时器中擒纵叉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时器中擒纵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松桂电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松桂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18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