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造纸污水高效净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9172002.8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戴言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言忠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52;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造纸 污水 高效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将造纸废水分解、脱色与净化的高效率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造纸企业对工艺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药剂加生化的多池沉淀、曝气滤清法。即多个水池逐步沉淀生化,其缺点是占地大,滤速慢,一次性投资大、后期运行成本高(电费+药剂费+人工费)。加重了企业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纸废水高效净化脱色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高造纸企业对工艺废水的净化脱色处理,并降低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节能减排,做到中水回用,减少水源污染。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造纸污水高效净化系统主要由综合处理器1、污泥聚凝器2、分离净化器3、初滤器4四大部分及污水泵24、17、混合器5、聚凝室6、泥水分离器7、电动阀8、活性矿砂滤料9、检查口10、排气阀11、储药箱12、搅拌器13、程控系统14、电接点压力表15、水位开关16、落水槽18、废渣滤送带19、滚筒筛网20、中心出水管21、筛网传动轮22、筛网电机23、接水斗25、输送带电机26、套筒27等构成。固液分离技术采用物化原理,其结构特点为:过滤分离技术采用多层次分解,在初滤器4中设置有滚筒筛网20和废渣滤送带19,可将废水中的纸浆废絮分离排出。在综合处理器1中设置一个药液混合器5,加速污水和絮凝剂的混合速度及调整污水的PH值。在污泥聚凝器2中设置泥水分离装置7,使污泥浆与水分离并达到脱色效果,在分离净化器3中设置特殊活性矿砂滤层9,提高污泥的截流效果,从而到最佳净水效果。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法实现:所述的初滤器4中设置的滚筒滤网20在旋转中将废纸絮分离后排入废渣滤送带19上。废渣滤送带将废纸浆排出。所述的污泥聚凝器2中设置的泥水分离装置7其特点为:截泥不截水,能截流80%的污泥浓缩液,并定时排入污泥池。所述的分离净化器3上安装的五个电动阀8,其特点可根据净化器滤层积污的状况及时自动调节净化排污处理,达到净水目的。本发明专利的整体结构紧凑合理,从而达到最终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专利由综合处理器1、污泥聚凝器2、分离净化器3和初滤器4四大部份以及相应的管路、阀件和电控器附件组成。综合处理器1中包含:污水自吸泵17、电接点压力表15、水位开关16、电控器件14、储药箱12、搅拌器13、混合器5等。污泥聚凝器2中包含:聚凝室6、泥水分离器7、排气阀11、排污电动阀8等。分离净化器3中包含五套电动阀8、检查口10、排气阀11、活性矿砂滤料9、布水器等。初滤器4中包含污水泵24、落水槽18、废渣滤送带19、滚筒筛网20、中心出水管21、筛网传动轮22、筛网电机23、接水斗25、滤送带电机26和套筒27。水位开关16为浮球式,浮动于污水池中,当水位开关导通后,污水自吸泵24将造纸废水送入滚筒筛网20,分离出的纸浆废絮排入废渣滤送带,浊水经污水泵17再送入药液混合器管道5,在此同时,储药箱12中的絮凝剂药液经导流管进入混合器5,由于混合器的特殊结构使污水和药剂在瞬间混合,当混合后的污水进入污泥聚凝器2中的聚凝室6时,泥浆已经大部分聚合,经过泥水分离器7的筛滤,80%的粗浆截流后定时由排污阀8排入污泥池,20%的漏网污泥随水流进入分离净化器3,分离净化器中的活性矿砂滤层9由于具有极强的污泥吸附力和阻力,使微分子污泥最终悉数截流在净化器中,当污泥分子量增大时,净化器中的压力差升高,当压力差达到设定值时,电接点压力表15导通,短接信号促使电动阀8按照编程设计要求自动进入排污清洗,将净化器内的浓缩污泥水排入污泥池,而净化后的洁净水则排入清水池再生利用。从污水到净化水,整个运行过程只需五分钟左右,可谓高效净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言忠,未经戴言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91720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