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去AMPS原料中阻聚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0117.4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希;伊卓;赵方园;刘晓光;杜凯;魏小林;计文希;祝纶宇;林蔚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309/15 | 分类号: | C07C309/15;C07C303/44;C08F220/58;C08F220/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去 amps 原料 中阻聚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溶性聚合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去AMPS原料中的阻聚剂的助剂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是一种白色结晶,其作为一种水溶液聚合的重要单体,与各种乙烯基类单体的聚合物已被广泛应用。由于AMPS很容易发生自聚,为了能够贮存和运输,需要往AMPS单体产品中添加5~50ppm的酚类阻聚剂,如对苯二酚、对羟基苯甲醚。但是,阻聚剂有时会对AMPS的聚合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预先将其从单体中除去。
AMPS的纯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是重结晶和溶剂洗涤法,其他方法还有AMPS钠盐的氮气处理纯化法。使用的溶剂对AMPS有一定溶解度,可以使AMPS部分或全部溶解,以去除AMPS晶体表面或整个晶体中的杂质。重结晶溶剂的溶解度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样可以在高温下溶解,低温重结晶,杂质则留在溶剂中。目前,纯化AMPS所使用的溶剂有水、醋酸、和一些醇类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
Shiragami Mitsuaki提出用水作为溶剂对粗AMPS进行重结晶的方法,但由于AMPS容易在水存在下发生聚合,在用水作为溶剂进行重结晶时还需要在水中加阻聚剂,如对苯二酚或对甲氧基苯酚等,重结晶的AMPS可以作为絮凝剂和降滤湿剂等用途,但不能在合成高分子量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中使用。
Doi Shunichi等提出用乙酸和水作为混合溶剂重结晶的方法,将粗AMPS加入到乙酸-水溶剂中,在高温下溶解,再冷却至低温析出结晶,过滤分离的方法,但重结晶收率低,重结晶废液难于处理,为了提高收率,需要用乙酸和水作为混合溶剂重结晶后,加入乙酐以去除溶剂中的水,提高乙酸浓度,析出更多的AMPS,以增加AMPS收率的方法。
Allan H.Jevne等提出用无水甲醇作溶剂洗涤的方法,粗AMPS与无水甲醇在温度为40~60℃的低温下重结晶,温度过高会发生醇解。但该方法收率较低,不适合于工业生产。
上述AMPS的精制方法存在收率低,废液难以处理,耗能大的缺点,工业化成本高,所以AMPS应根据用途选择适宜的精制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定额。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除去AMPS原料中阻聚剂的助剂及其使用方法,消除阻聚剂对后续的AMPS与乙烯基类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AMPS原料配成质量浓度35%~50%的水溶液,搅拌均匀;
步骤2,用碱调节PH值至7~12;
步骤3,将环氧类化合物加入上步所得溶液,所述的环氧类化合物为CH2OCHR,结构式为(1)式,
(1)式中R选自C1~C3直链烷基衍生物;
按质量比,环氧类化合物∶水=0.000005~0.0001∶1;
优选,环氧类化合物∶水=0.000005~0.00007∶1;
步骤4,将上步所得溶液在温度50℃~80℃下反应0.5h~3h,除去AMPS原料中的阻聚剂。
优选在步骤1中,将AMPS原料配成质量浓度35%~50%的水溶液后,再加入醇,按质量比,醇∶水=0.000001~0.001∶1;
优选,醇∶水=0.000005~0.0009∶1;
优选加入的是乙醇;
优选在步骤2中,所述的碱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优选在步骤3中,(1)式中R基为氯代烷基;
更优选在步骤3中,所述的环氧类化合物是环氧氯丙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助剂,可以有效的除去AMPS原料单体中的阻聚剂,使其不影响后续的与乙烯基类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为AMPS纯化提供一种节约成本的解决办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50g的AMPS溶于100g水中;再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7;按水的质量计算,加入0.0005%乙醇,搅拌均匀后加入0.0005%环氧氯丙烷;加热至58℃反应1h后,冷却至室温,即得到AMPS溶液,记为A1。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01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