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热辊及定影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2001.X | 申请日: | 201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3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曾根寿浩;菊地和彦;木野内聪;中山浩;功刀宏之;高田节夫;横山秀治;冈野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G15/20 | 分类号: | G03G1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热 定影 | ||
相关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声明得益于2009年9月22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244728以及2009年9月22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244737的优先权,并将此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均热辊中的均热性能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有包括加热辊和加压辊的定影器,加热辊用于加热转印在薄片上的色调剂,加压辊与加热辊联动地夹持着薄片,以使色调剂附着在薄片上。在定影器中,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产生薄片通过的通过部和不通过的非通过部。由于通过部的热量被通过的薄片吸收,因此,通过部与非通过部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差,使得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对薄片的加热温度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这样的温度不均是薄片上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不均的原因。针对此问题,公开有如下技术,即、通过在加热辊的内部设置热导管来抑制加热辊上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从而将给予薄片的加热温度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均匀化。
另外,作为使加热温度均匀化的技术,公开有设置内部有热导管的张力辊并在张力辊与加热辊上缠绕输送带的技术。在此技术中,加热辊加热输送带。被加热的输送带加热薄片。此时,由张力辊将因加热薄片而产生的输送带温度不均进行均匀化。由温度不均被均匀化的输送带加热薄片,故可在辊的旋转轴方向上将给予薄片的热量均匀化。
随着近年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提高,人们正寻求能够更快速地使热量均匀化的均热辊或具有该均热辊的定影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热辊,包括:金属管;热导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且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接合层的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均热辊,包括:金属管,上述金属管形成为筒状,且上述金属管具有内周长大于以所述均热辊的平均内径为半径的圆的周长的内表面;以及热导管,紧贴在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热导管的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定影器,其包括:金属管,上述金属管设置于加热旋转体、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中的任一个上,上述加热旋转体用于加热转印了色调剂的薄片,上述第一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动输送上述薄片,上述第二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动并转动无缝状输送带;热导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上述热导管的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接合层的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定影器的立体图。
图3是张力辊的轴方向截面图。
图4是与张力辊的轴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5是金属管及热导管接合前的状态截面图。
图6是说明张力辊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使A4-R薄片通过定影器时的输送带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
图9是示出在金属管的内部嵌入热导管的状态图表。
图10是张力辊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
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张力辊的截面图。
图14是第5实施方式的张力辊的轴方向截面图。
图15是第6实施方式的定影器截面图。
图16是加压垫的立体图。
图17是剥离板的平面图。
图18是剥离板的结构截面图。
图19是变形例的剥离部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地,根据实施方式,均热辊包括:金属管、位于上述金属管内侧且热膨胀率比上述金属管高的热导管、以及接合层,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外表面和上述金属管内表面,且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均热辊包括:金属管,形成为筒状,且内周长大于以平均内径为半径的圆周的周长;以及热导管,紧贴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且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泰格有限公司,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泰格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0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