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流超或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分流棒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0410.6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冯振保;杨林;古长周;许根利;龙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0 | 分类号: | H02G1/00;H02G1/02;H01R4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李想 |
地址: | 45415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高压 线路 带电作业 电位 转移 分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输电线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交流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电位等电位进入方法和电位转移棒。
背景技术
带电作业已成为电力线路检测、检修、改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等电位是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重要工作步骤,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作业的效率。我国现有的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多采用作业人员穿着全套屏蔽服装(包括导电手套)后乘坐吊篮或吊椅等运载工具接近导线,在距离带电体一定距离(对于110KV、220KV线路,此距离为0.3m;对于500KV线路,此距离为0.4m)时直接用手接触带电体实现电位转移从而进入等电位。例如《四川电力技术》2004年第1期上的“高海拔5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分析”一文介绍了相关的方法。
在作业人员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电位转移时,会有一个电容放电脉冲电流,并伴随有电弧。这一脉冲电流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增大,而电弧则随着脉冲电流的增大而增强。对于750-1000kV超/特高压交流线路,若仍采用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带电作业中所使用的方法进入等电位,在电位转移过程时脉冲电流和电弧将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并将损坏屏蔽服。
专利号为200710169042.8的发明专利,虽然也解决了上述方案,但是由于引线过少过细,所以在放电的过程中往往会击穿引线,从而引起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性好、提高带电作业效率的交流超或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电位转移分流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包括金属钩以及与金属钩相连接的金属棒,在金属棒的另一端连接至少两根引线,在每根引线的端头设置连接头。
在所述金属棒的另一端连接至少四根引线。
在所述金属棒的另一端连接五根引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增设了引线的数量,多根引线的存在将对电流进行分流,所以对于单根引线来说,放电的电流不至于过大,所以不会击穿引线,从而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电位转移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电力塔上设有地线1和横担3,横担3上挂有绝缘子串2,绝缘子串2的下端设有导线4。
交流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等电位进入方法:作业人员穿戴超/特高压交流带电作业全套屏蔽服装,将电位转移棒与屏蔽服连接良好后乘坐绝缘的吊篮6接近导线4,在距离导线4约0.5m时,使用本发明的电位转移棒5接触导线4进行电位转移,进入等电位。
如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金属钩10以及与金属钩10相连接的金属棒9,在金属棒9的另一端连接至少两根引线7,在每根引线7的端头设置连接头8。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上述金属棒9的另一端连接至少四根引线7,即引线7的数量可以为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或甚至更多根。另外,金属棒9为圆柱形,且表面光滑。
本发明的原理是:通过金属钩10、金属棒9将电流引下,多根引线7的存在将对电流进行分流,所以对于单根引线7来说,放电的电流不至于过大,所以不会击穿引线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未经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04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