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盘形榨面烘干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7682.8 | 申请日: | 2010-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9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栋;吴性富;潘志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国栋;吴性富 |
主分类号: | A21C14/00 | 分类号: | A21C14/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张允姿 |
地址: | 3124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盘形榨面 烘干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制造粮制品榨面的一种机电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盘形榨面烘干机。
二、背景技术
榨面,作为一种以稻米为原料的粮食制品,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以口感软润、食用多样化和烹煮方便深得广大群众喜爱。而我的家乡浙江嵊州生产的榨面,更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口感闻名于全国。但由于一直来都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制造工艺原始落后,因此产量与质量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根据我制作榨面多年的经验,觉得在榨面制作成功后的捞面、造型、晒面、再揉面、晒干的最后几道工序都是处在野外露天场地,往往引来大量的苍蝇、蚊子、麻雀,它们携带的大量细菌与留下的粪便给晾晒的榨面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晾晒时如果遇到下雨天,就根本不能晾晒;即使平时晴天、阴天不下雨,大气的温度与湿度的不同也导致了榨面的干燥程度的不一,因此直接影响了我们嵊州榨面的产量与档次以及附加值的提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自古以来在野外露天场地晾晒榨面落后的极不卫生和天气的温度与湿度不能控制的缺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一种生产榨面不受天气和环境影响、集捞面后造型、晒面、再揉面、晒干数步工序于一体,并且保证榨面高质量、干净卫生的新颖机电产品——盘形榨面烘干机。它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箱体,盘孔板,烘盘,输送链条,调速齿轮,热风机,排湿风机,排风管,电控箱,其特征在于箱体一边装有内置蒸汽管、风管和散热片的热风机,另一边装有电磁阀控制的排风管,顶部设置了排湿风机,在两端外侧边沿装有输送链条,由调速齿轮带动的输送链条上方水平装有多块可拆卸的盘孔板,盘孔板由金属板料制成,上面规则地分布许多通孔;在盘孔板的每个孔上方都放置有烘盘,烘盘底部是金属丝网,底部的直径略大于盘孔板孔的直径;盘孔板由输送链条带动从箱体一端进入从另一端出来,横贯箱体的内部;在箱体附近放置一电控箱,电控箱与调速齿轮、热风机、排湿风机以及排风管上的电磁阀之间连有控制线。当榨面成丝状捞起后,就被放置在许多烘盘内再放在盘孔板的孔上,此时电控箱已经指令调速齿轮和热风机开始工作,调速齿轮带动输送链条使上面装有烘盘的盘孔板缓缓地进入箱体内部,而热风机此时已经向箱体内部上、下鼓吹热空气,使进入箱体中烘盘内湿状的榨面在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热空气中水分得以蒸发;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机箱的排气管在电磁阀控制下向外定时排气(为尽可能利用热能并增加机箱内空气的流速,加快湿榨面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由于湿状榨面水分的不断蒸发,箱体内的空气的湿度逐渐增大,待箱体内的湿度达到某一设定值,电控箱就会指令排湿风机开始工作,把大量湿汽向外排放;电控箱同时会根据箱体内的湿度值——即榨面的干燥程度给调速齿轮调整其转速,加快或放慢输送链条推进盘孔板移动的速度,迫使榨面达到一定的干燥度。为了使烘干机内的榨面不因温度骤变造成断丝开裂,电控箱会根据在不同位置上的热风机逐步调整它所吹进的热风的温度,如烘盘进入端的热风机所吹出的热风温度就高于后面热风机所吹出的热风的温度,而榨面出来的一端热风机所吹出的风有时已经达到常温甚至已低于常温。总之,潮湿的榨面被放进烘盘、随盘孔板缓慢进入箱体内直至从另一端出来,已经是可以打包的干燥盘状榨面了。这种榨面由于在恒定温度与湿度下干燥成型,因此其本身的干燥度相同,不容易变质,可以储存较长的时间;而且,由于榨面在与外界隔离的箱体内干燥成型的,因此无灰尘、鸟粪、蚊蝇细菌的污染,确保了所生产的榨面清洁卫生。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盘形榨面烘干机俯视结构示意图(电控箱为轴测图)。
图中:1、箱体;2、盘孔板;3、烘盘;4、输送链条;5、调速齿轮;6、热风机;7、排湿风机;8、排风管;9、电控箱。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盘形榨面烘干机的实施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一)、制造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国栋;吴性富,未经吴国栋;吴性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7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