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造空心板材的锚栓连接装置及其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9726.0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1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何修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英 |
主分类号: | F16B13/04 | 分类号: | F16B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长兴县经***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造 空心 板材 连接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空心板材的锚栓连接装置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人造空心板材是指具有穿孔空腔断面的人造板材,如建筑材料市场常见的 陶板、瓷板、水泥板和人造木板等。
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很多都用到锚栓连接技术,例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 局于2002年2月6日公开,授权公告号CN2475771Y的背栓式靴形孔锚栓,都 是采用后切式锚桩工艺,但这种工艺只适用于通体实心板材,对于穿孔空腔断 面的板材则不适用。还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9年10月21日公开,授权 公开号CN101563544A的带有空心板和连接配件的组件,但主要是用在家具行 业中,其空心板与建筑工程领域的人造空心板力学性能完全不一样,而且该专 利主要是用于板材之间的连接。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应用于人造空心板材的锚栓 连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人造空心板材的锚栓连接装置及其连接方法,能够 有效解决现有人造空心板材没有专用锚栓连接装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人造空心板 材的锚栓连接装置,用于设有穿孔空腔断面的空心板材,包括条形螺母、干挂 件、螺杆、龙骨,所述龙骨与干挂件卡接在一起,所述干挂件上设有通孔I, 所述条形螺母上设有螺纹孔I,所述条形螺母设置在空心板材的穿孔空腔内, 空心板材上设有通孔II,所述螺杆与螺纹孔I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干挂件与空心板材之间设有防震垫圈,所述防震垫圈包括垫 圈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为圆柱形,所述防震垫圈沿圆柱形定位部的轴线开有 通孔III;在干挂件与空心板材之间及螺杆与空心板材通孔II之间起到柔性隔离, 保护各个部件。
优选的,还包括防震垫片,所述防震垫片设置在条形螺母与空心板材之间; 在条形螺母与空心板材内壁柔性隔离,起到保护作用。
优选的,还包括丝杆,所述条形螺母的侧面上设有螺纹孔II,所述丝杆与 螺纹孔II相适配;方便条形螺母在人造空心板内安装和取出。
上述人造空心板材的背栓连接装置的连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将防震垫圈的定位部插入空心板材的通孔II内,垫圈紧贴空心板材的 背面;
B.将条形螺母外套上防震垫片,使用丝杆拧入条形螺母的螺纹孔II中, 将条形螺母伸入空心板材的穿孔空腔内,并使条形螺母的螺纹孔I与防震 垫圈的通孔III相通;
C.用螺杆穿过干挂件上的通孔I、防震垫圈的通孔III后拧入条形螺母的 螺纹孔I内,螺杆拧紧后即取出丝杆;
D.将干挂件与龙骨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比传统的后切式锚栓更经济,开孔更 简单对板材的损害小,紧固力强、抗震性能高、安装固定方式简单,操作方便, 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人造空心板材的背栓连接装置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人造空心板材开孔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条形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干挂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防震垫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防震垫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组装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7为本发明人造空心板材的背栓连接装置的实施例,人造空 心板材的背栓连接装置,用于设有穿孔空腔断面的空心板材1,包括条形螺母2、 干挂件3、螺杆4、龙骨5,所述龙骨5是依附于主体结构上的受力构件,所述 干挂件3是用于连接空心板材1和龙骨5,所述龙骨5与干挂件3卡接在一起, 所述干挂件3上设有通孔I31,所述条形螺母2上设有螺纹孔I21,所述条形 螺母2设置在空心板材1的穿孔空腔内,空心板材1上设有通孔II11,所述螺 杆4与螺纹孔I21相适配,所述干挂件3与空心板材1之间设有防震垫圈6, 所述防震垫圈6包括垫圈61和定位部62,所述定位部62为圆柱形,所述防震 垫圈6沿圆柱形定位部62的轴线开有通孔III63,还包括防震垫片7,所述防震 垫片7设置在条形螺母2与空心板材1之间,还包括丝杆8,所述条形螺母2的 侧面上设有螺纹孔II22,所述丝杆8与螺纹孔II22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英,未经沈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7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教室广播系统
- 下一篇:双频段宽带电台室内联试通信仿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