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刮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47147.0 | 申请日: | 200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4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金仁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ADM21有限公司;金仁奎 |
主分类号: | B60S1/38 | 分类号: | B60S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刮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擦拭挡风玻璃的雨刮器(wiper blade,刮水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使在车辆行驶时施加在雨刮器上的气动力最小化的扰流件的雨刮器。
背景技术
通常,雨刮器用于除去落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水,从而确保清楚的可见性。此外,雨刮器也用于擦去粘附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灰尘。近来,在本技术领域采用了一种包括直框架及附接到所述框架上的扰流件的雨刮器。将扰流件设计成减小汽车行驶时施加在雨刮器上的阻力。
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2对现有技术雨刮器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图1是显示一现有技术雨刮器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中所示雨刮器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该现有技术雨刮器包括以下构件:适配器(adapter)10,其用于耦接到雨刮器臂;直的框架30,其与适配器连接;扰流件20,其位于框架30上;雨刮器唇缘40,其耦接至框架30并且从框架30向下延伸;以及端夹50,其是用于夹紧扰流件20和框架30的端部。
框架30包括细长的金属板。扰流件20具有大致呈三角形、带开放底侧的截面,其中可以将框架30装配至底侧。用于固定雨刮器唇缘40的缝隙(slit)34沿框架的纵向方向形成于框架30的中部。雨刮器唇缘40包括头部41、本体42和接触部43。头部通过框架30的缝隙34装配至扰流件20并且固定至框架30。本体42被保持在框架30的下部。接触部与挡风玻璃接触。
图3是显示将现有技术雨刮器的扰流件放置在挡风玻璃上时的透视图。图4显示了雨刮器的扰流件以图3所示方式放置并且车辆以100km/h的速度行驶时对流经扰流件的空气的模拟。在图4中,a区显示空气流速为等于或大于290km/h,b区显示空气流速为小于290km/h且等于或大于230km/h,c区显示空气流速为小于230km/h且等于或大于170km/h,d区显示空气流速为小于170km/h且等于或大于110km/h。
如图3中所示,挡风玻璃1相对于水平面(即,X-Z面)倾斜。当空气沿着车辆流动时,水平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增加。此外,当空气沿着倾斜的挡风玻璃流动时,空气的流速增加更多。这种空气流速的增加,可以用基于柏努利定律的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或库塔条件(科恩达效应)来解释。利用有限元程序对沿车辆表面流动的空气流进行模拟。当把雨刮器的扰流件20放置在挡风玻璃上时(如图3中所示)并且车辆以100km/h的速度行驶时,沿车辆的表面流动的空气流如图4中所示。
根据图4中所示的模拟结果,如果配备有现有技术雨刮器的扰流件20的车辆以100km/h的速度行驶,则当空气经过车辆表面时,从车辆前面水平地前进的空气的流速逐渐增加到高达170km/h。此外,在空气经过扰流件20时,空气的流速会急剧地增加。此外,空气以300km/h或更大的速度流过挡风玻璃1的端部,然后以320km/h或更大的速度流过车辆顶部。
以下提供的表1中显示了基于上述空气流的、作用于扰流件20上的气动力的值。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DM21有限公司;金仁奎,未经ADM21有限公司;金仁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71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