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6200.2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3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黄久贵;周庚瑞;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5/04 | 分类号: | B05B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雾 静电 涂油 防甩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式静电涂油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钢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静电涂油是进行表面加工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特别是对于镀锡板和镀铬板等涂镀板,需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防护性润滑油膜,以防止涂镀板在开平、剪切堆朵、运输以及高速制罐加工中因摩擦产生擦伤,同时兼起表面防锈的作用。静电涂油机就是为这一要求而设计的专用设备。静电涂油机喷涂出的油膜要求很薄、很均匀,如果油膜太厚那么在印涂加工过程中,油膜不能被涂料吸收,会损坏涂油的湿润性能,产生孔眼等缺陷,所以涂镀板的涂油量一般在2~8mg/m2。静电涂油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次无水空气强力吹喷后形成无数极小的油粒子,然后在二次空气的作用下,被送入电离室,使油雾带上电荷,然在高压极板与带钢之间的高压电场内,油雾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涂到带钢上。其中涂油量是通过调节二次空气流量来进行控制的,二次空气由一台鼓风机提供,根据机组的速度、涂油量的设定值,通过仪表系统或电动执行器来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二次空气的流量,得到所需要的涂油量。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运动中的带钢会带入一定量干扰气流,而这些未被计量气流和二次受控气流混合后,将会对涂油量的控制造成较大的非线性,导致带钢横向涂油精度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高速旋转喷雾式静电涂油机,涂油范围为1.25~12.5mg/m2。如图1所示,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涡轮1高速旋转,带动旋杯2将油雾化,旋杯2与高压供电连接在一起,使雾化的油粒子带上电荷。在高速旋转的旋杯2作用下,油微粒雾化形成一个均匀的分散烟雾,由于同性电荷排斥和异性电荷吸引的原理,烟雾中带电粒子和接地带钢之间的形成静电引力3,雾化后的油被吸附到移动的带钢4上保证了在整个带钢4宽度上的均匀沉积。由于采用压力泵供油,每个旋杯2喷出精确的涂油量,而且流量控制与带钢4速度成比例,由此克服了因空气扰动等因素造成的不均匀性。但是在油液雾化过程中会存在因为压缩空气的气流将油液吹散成油颗粒后,碰到旋杯2中部分颗粒反向飞溅,而被甩出旋杯2,造成油颗粒没有被完全雾化,在电场力作用下逃到带钢4表面形成油斑5。如果雾化压力过大,旋转速度控制压力不当,造成雾化气液从旋杯前端飞溅,更加难以控制。另外,在没有高压静电场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制作挡板挡住就可以了。但在高压静电场环境下,挡板挡住的油以及油雾聚集的油也会飞到带钢4上,形成次生油斑难以消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旋杯甩油时会在带钢表面产生油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避免带钢表面在涂油过程中产生油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设于旋转涡轮与旋杯的尾端之间,包括透明的挡油罩、支撑环、防飞挡环以及吸抽部件,挡油罩通过支撑环与旋转涡轮连接,挡油罩一端与旋转涡轮密封连接,另一端呈圆弧状通过防飞挡环与旋杯的尾端相互适配连接,吸抽部件设于挡油罩的下方并与开设于挡油罩底部的孔连接。
所述挡油罩内还设有挡油环,挡油环设在防飞挡环的前方。
所述吸抽部件包括真空负压泵、吸油管以及吸油环,吸油环套设于挡油罩内的防飞挡环上,吸油管设于挡油罩下方,并与挡油罩连接,吸油管的一端分别与吸油环、挡油罩底部的孔连接,另一端与真空负压泵连接。
所述挡油罩的表面光洁度Ra=0.1μ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设于旋转涡轮与旋杯的尾端之间,包括透明的挡油罩、支撑环、防飞挡环以及吸抽部件,挡油罩通过支撑环与于旋转涡轮连接,挡油罩一端与旋转涡轮密封连接,另一端呈圆弧状通过防飞挡环与旋杯的尾端相互适配连接,吸抽部件设于挡油罩的下方并与防飞挡环孔接。由于采用了挡油罩可以对旋杯甩出的油液进行收集,同时针对挡油罩内积附的油液,采用负压抽吸的方法将其消除,可以提高带钢表面涂油均匀性,提高带钢表面的喷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甩油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喷雾式静电涂油机的防甩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吸油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撑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吸抽部件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62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