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内降温式全绝缘屏蔽金属管母线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1805.0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8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邱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玉兰 |
主分类号: | H02G5/04 | 分类号: | H02G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降温 绝缘 屏蔽 金属管 母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变电系统中的金属管母线,是一种新型可适合从金属管母线内部进行散热的绝缘屏蔽管母线。
背景技术
随着变电站主变容量的加大,变压器二次侧母线额定电流不断增加(超过3000A),在以往工程中采用多片矩形导体已不适合工作电流的回路,而且矩形母线在技术上和结构上很难满足母线发热和电动力的要求,由此引起附加损耗、集肤效应系数的增大,造成载流能力下降,电流分布不均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现有的全绝缘屏蔽管母线能初步解决,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1、现在使用的全绝缘屏蔽管母线还存在着散热不良的问题,其绝缘材料本身就传热差,多层加金属箔的包裹,使自然散热性能下降。在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加上管母线导电时产生的热量,加快了绝缘层的老化;在寒冷地区,当用电量下降,管母线内部温度降低,管母线外部的空气进入,造成了凌露现象,而引起噪声及震动。
2、成本高,寿命短;首先在屏蔽层上采用金属箔包裹,分两层间隔开的金属箔包裹,其本身就等效于电容器,电容感应会引起充放电的作用,对管母线绝缘不利,其次,金属箔包裹形成闭路环,也会引起金属箔产生了电流,从而增加了耗损。
3、管母线的金属管内径没有进行防氧化处理,金属管作为导体,电流大、发热量大,内径会加速氧化,同时工作在超高压状态下,所产生的类静电效果使管母线内部大量积尘,如电站安装在化工、钢铁和矿区时,管内壁的氧化腐蚀问题时十分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所述的问题,特提出一种可降低成本,又能很好保证管母线内径有效降温的、新型实用的内降温式全绝缘屏蔽金属管母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内降温式全绝缘式屏蔽金属管母线,包括金属导电层、防护层和屏蔽层,其特点是:防护层覆盖在金属导电层内壁表面,屏蔽层镶嵌在主绝缘层与绝缘层中,且其屏蔽层采用可编织的金属线编织为经度与纬度各为45度的网状结构,或用条形金属箔包裹并留小缝,中间用浸漆纸隔开,第二层与第一层的金属箔的小缝分别错开180度而形成网状;所述的防护层由防氧化、防腐蚀的材料构成;管母线的外表层由内到外依次为电位为零的接地层和分色保护层,金属导电层的材料是由金属铜或金属铝制成,可编织的金属线和条形金属箔是金属铜制或金属铝制的。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达到:
在管母线导电层的管内径表面进行防氧、防腐防护层处理;管母线的屏蔽层采用可编织的金属线编织为经度与纬度各为45度的网状结构,或用条形金属箔包裹并留小缝,中间用浸漆纸隔开,第二层与第一层的金属箔的小缝分别错开180度而形成网状;屏蔽层镶嵌在绝缘层中;其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防氧保护层、金属导电层、主绝缘层、屏蔽层、绝缘层、接地层及分色保护层。
管母线导电体为圆柱形的,相应地,所述的防护层、主绝缘层、屏蔽层、绝缘层、接地层及分色保护层均为圆筒形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了编织的金属线构成经度及纬度各为45度的屏蔽层,可以减少在高压电输送过程中由于其感应而引起的充放电现象,从而保证了对管母线的绝缘作用,应用此屏蔽层就可以将其电路断开,防止电流产生,大大降低了电压耗损;增加防护层可以有效防止在超高压状态下,所产生的类静电效应使管母线内壁氧化、腐蚀。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既环保又方便的交变电压缩机将新空气压进管母线中,与管母线中的热气进行交换循环流动,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管母线,使管母线内部降温;并且不易氧化,延长管母线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描述如下:图1和图2中在管母线导电层1的管内径表面进行防护层7处理;管母线的屏蔽层3采用可编织的金属线编织为经度与纬度各为45度的网状结构,屏蔽层3镶嵌在主绝缘层2和绝缘层4中;其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防氧保护层7、金属导电层1、主绝缘层2、屏蔽层3、绝缘层4、接地层5及分色保护层6。
管母线导电体为圆柱形的,相应地,所述的防护层、主绝缘层、屏蔽层、绝缘层、接地层及分色保护层均为圆筒形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玉兰,未经邱玉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1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