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0848.4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121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援;栾殿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援;栾殿喜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39/04;F28F1/42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10072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叶片 压缩机 液态 相变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制冷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已有的液态相变制冷装置,有两个压缩机、四个蒸发器和两个容器,结构复杂,成本高。冷凝器的热交换管的横截面为U形,在平面上布置,占地面积大,冷凝器的通液直径小,制冷效率低。冷凝器的出液端无节流阀控制液体的流量,第一蒸发器的工作不稳定。耗能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冷效率高,工作稳定,耗能少,成本低的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叶片压缩机连接。
冷凝器3由若干并联或串联的有内,外翅片的热交换管15组成管束,管束位于冷凝器外壳16内。
所述的管束由并联的热交换管15组成,外翅片17为外壳16内水平重叠均布的若干圆环,热交换管15穿过圆环上的孔,上端与分配器18连接,下端与环状集液管4连接,环状集液管4的出液孔20与第二节流阀5连接,分配器18与出气管2连接,热交换管15的芯管21上均布有内翅片22,芯管21通过内翅片支承于热交换管的内壁。
集液管4经第二节流阀5与第一毛细管6连接。
热交换管15的截面积大于出气管2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和安装容易,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制冷效率高。工作稳定,耗能少,制冷量比传统制冷装置多1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冷凝器结构图。
图3为外翅片结构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集液管结构图。
图6为图5的府视图。
图7为串联的热交换器结构图。
图8为热交换管结构图之一。
图9为图8的左视图。
图10为热交换管结构图之二。
图11为图10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芯管21与热交换管15之间有内翅片22,热交换管上有处翅片17,外翅片17为有间隔分布的圆环,圆环位于冷凝器3的外壳16内,外壳16下部有环状集液管4与热交换管15的一端连接,热交换管15的另一端与分配器18连接,分配器18与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连接,集液管4经节流阀5、毛细管6与蒸发器8连接。
蒸发器8位于容器7上部,容器7下部的制冷剂9经管道10、节流阀11和毛细管12与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蒸发器13的另一端与螺旋叶片压缩机的吸气管14连接。
压缩机吸气管14将蒸发器13中的制冷工质蒸气吸出,经压缩后,蒸气经出气管2,分配器18与冷凝器3的热交换管15换热后经节流阀5,毛细管6进入蒸发器8成为液体后经节流阀和毛细管道入蒸发器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由于螺旋叶片压缩机1启动时螺旋叶片压缩机它的吸气功能较强,在蒸发器13的管道内产生一个付压区,由于付压的形成,容器7内的制冷剂9就自动的向付压区流动,至此经过节流阀11、毛细管12、自动节流膨胀完成第一次节流膨胀制冷过程。
二、由于螺旋叶片压缩机1、在初级启动时冷凝器3内的热交换管15内无液体存在,所以无阻力和磨擦产生的压力降,压缩机1启动时是轻载过程,所以节能。
三、由于第一次节流膨胀制冷后制冷气体在循环流动到冷凝器3,经过热交换管15后,由于热交换管有内、外翅片,且过流量大,增加了换热面积和传热面积,气体经过更多的壁面吸附冷凝和过冷在集液管4形成液态。在压缩机的推动下制冷剂液体经环状集液管4的出液孔20流经第二节流阀5与第一毛细管6后产生第二次膨胀制冷,液体变为蒸汽进入制冷剂9内,制冷剂9的过冷量大大的增加。
四、制冷剂在第二次节流膨胀后经蒸发器8充分的热交换,再经出液管25到达到容器7内与制冷剂9进行吸附相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援;栾殿喜,未经吴援;栾殿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08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源滤波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干式冷却排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