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0557.7 | 申请日: | 200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望;汪克风;陶巍;谢家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赛特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25/12;C08L51/00;C08L83/00;C08K5/523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自安 |
地址: | 528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阻燃 pc abs 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
背景技术
PC/ABS合金,综合了两者的优良性能,一方面提高ABS的耐热性和拉伸强度,另一方面降低PC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性能,减少制品内应力和冲击强度对制品厚度的敏感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商业机器的壳体、电器设备、草坪和园艺机器、汽车零件(仪表板、内部装修以及车轮盖)。PC与ABS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无相容剂作用下,性能与ABS树脂合成方法有关,一般通过添加相容剂来改善PC/ABS合金由于ABS树脂合成方法引起的界面相容性问题。目前常用的相容剂有:ABS的接枝物、聚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SMA)和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如MBS)等。MBS效果最好,冲击强度最高,但MBS较贵,且与ABS一样均含有丁二烯成分,故耐候性较差,一定程度限制了PC/ABS的应用;耐候性较好的SMA对相容性改善不是很理想。
PC本身具有自熄性,但与ABS共混后阻燃性能大大降低,需通过添加阻燃剂提高阻燃性能才能达到电子电器产品使用要求。PC/ABS合金常用的阻燃剂有溴系、磷系、磺酸盐、有机硅、氢氧化镁等。溴系阻燃剂是目前阻燃PC/ABS合金中应用较广的一类高效阻燃剂,但由于其产生的有毒物质较多且对性能影响较大,在当今环保形势下,被无卤剂阻燃剂替代是一种趋势。磷系阻燃剂主要是磷酸酯类阻燃剂在PC/ABS中阻燃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分子量低时对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影响较大,且存在析出和加工问题;高分子量磷酸酯阻燃剂国内基本还处于实验阶段,国外产品普遍较贵。磺酸盐类阻燃剂阻燃效率最高,添加不到1%即可满足材料使用要求,但由于添加量少,存在分散不均问题,且一般要求加工温度要求在300度左右,故应用上也较少。有机硅阻燃剂是一类目前研究较热、一些大型生产商较看重的阻燃剂,主要有硅树脂和硅油等,硅油需与其它阻燃剂互配才能发挥作用,且添加量受加工限制;硅树脂为块状,破碎较难且存在粘螺杆问题,国内基本上没有具体应用方面的报道。氢氧化镁等无机阻燃剂添加量较大,对性能影响也较大,纳米级改性后对阻燃性能提升不大。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是液体磷酸酯阻燃剂BDP和RDP,液体阻燃剂需专门增加添加设备,高分子量固体磷酸酯阻燃剂价格较贵故应用还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相容性好,耐候、耐热性能好,加工方便且成本低的阻燃PC/ABS合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
聚碳酸酯(PC) 40-75
苯乙烯-丙烯腈(SAN) 10-30
丙烯酸酯接枝物 5-15
固体邻苯二甲酸-1,3-二甲基苯基磷酸酯齐聚物 5-20
磷酸三苯酯(TPP) 1-5
硅油 0.2-0.8
聚四氟乙烯(PTFE) 0.1-0.5
其它助剂 0.5-1.5
如上所述的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其中所述的其它助剂为抗氧剂、润滑剂、光稳定剂、加工助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其中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168、抗氧剂1076、抗氧剂DLTP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耐候耐热阻燃PC/ABS合金,其中所述的润滑剂为N-N’-乙撑双硬脂酰胺(EBS)。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借鉴了ABS合成的思路,采用一种耐候性较好的含丙烯酸酯的接枝物和SAN组合替代ABS树脂,与高分子量固体邻苯二甲酸-1,3-二甲基苯基磷酸酯齐聚物、硅油和TPP阻燃互配体系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共混制备一种耐候耐热无卤阻燃PC/ABS。本发明制备的材料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赛特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赛特工程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05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