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5810.5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62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曾腾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腾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F2/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医疗手术耗材,尤其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折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前路减压和椎间融合是公认的治疗方法。常规前路钢板内固定加椎间植入髂骨块,有植骨块吸收、高度下降、植骨块移位、骨块高度不好把握,取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应用颈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代表面螺纹椎间融合器;第二代有棘状突起的方形椎间融合器和钛质网笼;第三代解剖型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它在提高椎间融合率、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患者术后功能、减少植骨融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各个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颈椎椎间植骨方法。同时它植骨量少,不用增加手术取骨切口。
但传统的椎间融合器不能自身和椎体骨之间生物融合。而且孤立在椎间隙中,其缺点在于:孤立的椎间融合器向后移位再次压迫脊髓、向前移位压迫刺激食管、气管,抗旋转扭力不足而导致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隙旋转,两个节段以上植入脊柱稳定性不足,钛笼型椎间融合器必须结合前路钢板技术,棘状凸齿导致骨性终板的损伤和应力集中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等问题,其根源是孤立的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隙的稳定性不足和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另外单纯椎间融合器也不能应用在有骨折、脱位、和椎间韧带断裂或过度松弛的病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能够自身和椎体骨之间生物融合,其稳定性更好、应力分散,使手术操作方便、骨融合率更高,同时对骨性终板损伤更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可固定于椎体骨上的固定部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融合部上,所述融合部具有超微结构接触面。
融合部置于椎间隙后,固定部固定于椎体骨上,以固定该椎间融合器。与现有技术采用的凸齿接触面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超微结构接触面,没有棘状凸齿可以使融合部置入容易,不需要或仅需要轻微敲入,不容易造成骨性终板损伤和医源性脊髓震荡伤,并且实现融合部自身和椎体骨的生物融合。因此,本技术方案操作方便、骨融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同时对骨性终板损伤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可固定于椎体骨上的固定部1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2,固定部1固定于融合部2上,且融合部2具有超微结构接触面3。固定部1和融合部2是解剖型设计,但固定部1紧贴椎体前缘时,融合部2深度为理想深度。
具体地,上述融合部2截面大体呈半椭圆形,其开口端固定于固定部1,通过固定部1封闭半椭圆形部2形成通孔21,以填充植骨材料。
接触面3包括具有超微结构的上接触面31和下接触面32,上接触面31位于融合部2的上表面,下接触面32位于融合部2的下表面,使融合器2的上下表面均能够通过超微结构如:珍珠微粒结构或者海绵状孔隙结构的设计与骨组织间生物融合。
上、下接触面31、32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3,于第一固定孔33内穿设有可嵌插入椎体骨性终板的第一固定件34。上、下接触面31、32邻近固定部1的位置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孔33,因此上、下接触面31、32通过八个第一固定件34与椎体骨性终板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4为固定钉。
如图3所示,上述固定部1可以是钢材,固定座1呈“H”状蝴蝶形,向外延伸有四个突出部11,每对突出部11分别形成利于安装椎体撑开杆的间隙12。于突出部1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3,每个第二固定孔13上分别穿设有第二固定件14,通过第二固定件14可将固定部1固定于椎骨上。在其中一个突出部11表面有安装方向指示箭头15。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4可以螺钉,相应地,第二固定孔13为螺钉孔。
如图3所示,固定部1上在间隙1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窗体16,窗体16穿过整个固定部1,使医生可观察融合部表面与椎体上下缘的紧贴程度。于固定部1的中央还上设置有螺纹孔17,用于连接把持器。固定部1的两侧设有第一固定件14的开关18,旋转开关18使第一固定件14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14的开关控制。
上述融合部2可以采用医用钛、钛合金、骨或者可降解材料等,其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只要融合部2具有超微结构的接触面3,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腾辉,未经曾腾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5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