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0230.2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38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鹏;王小岗;杨乘懿;谭义峰;张树进;石荣武;孙莉;孙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3/12 | 分类号: | G01G3/12;G01G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7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剪梁式 称重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称量仪器的零部件,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衡、轨道衡等各类电子称重设备。现有双剪切梁式传感器的弹性体两端是固定在底座支撑体上的,这种结构不利于弹性体的自由变形和复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及稳定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精度低和稳定性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接触简支支撑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
线接触简支支撑双剪梁式称重传感器,包括底座和通过螺栓与底座连接的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底面上有两道凹槽,即弹性体凹槽,这两道凹槽分别靠近弹性体左右两端边沿位置,其轴线相互平行并与弹性体的宽边平行,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也有两道凹槽,即底座凹槽,所述底座凹槽与所述弹性体凹槽位置对应,在上述两组上下对应的凹槽内各有一个支撑体,所述支撑体是横向的一段或多段相同断面形状的柱体,所述柱体的断面形状是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每个横向柱体至少有一边与对应凹槽的底部形成线接触。
本实用新型传感器中,凹槽的作用在于能使支撑体组件定位准确,支撑体从两端把弹性体撑起并使弹性体和底座之间形成线接触连接,这种线接触简支支撑结构有利于弹形体的自由变形和复位,抗冲击、抗偏载能力强,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大幅度提高,优于OIML标准C3,C4,C5级,NTEP标准5000 S/M III、10000 S/M IIIL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左侧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和图2中弹性体部件的底面示意图。
图5是图1和图2中底座部件的上表面示意图。
图中:1.承压头,2.承压钢球,3.应变计,4.螺栓,5.弹性体,6.弹性体凹槽,7.支撑体,8.底座,9.底座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中,在弹性体5的底面靠近左右两端边沿位置各有一道断面形状为圆缺形的凹槽,即弹性体凹槽6,两道凹槽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与弹性体5的宽边平行(如图4和图1所示);底座8的上表面也有两道凹槽,即底座凹槽9,凹槽9的位置与凹槽6对应,其断面形状与也凹槽6相同(如图5和图1所示)。支撑体7是半径相等的两段圆形钢柱,它们一字形水平放置在凹槽中,钢柱的半径小于凹槽底面的曲率半径,使钢柱与弹性体凹槽6和底座凹槽9的底部都处于线接触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弹性体和底座之间的线接触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体7也可以是一段或多段圆形钢柱,还可以是断面形状为椭圆或近似于椭圆的钢柱,只要钢柱与凹槽底部接触部分的圆弧曲率半径小于凹槽底面的曲率半径即可。
在图2中,底座凹槽9的底部均为平面,弹性体凹槽6的断面形状均为圆缺形,作为支撑体7的横向柱体的下端面为平面,上端头为球面,球面半径小于弹性体凹槽6的曲率半径,这种设计依然保证了弹性体5与横向柱体上端的线接触状态,也保证了弹性体与底座的线接触状态。当实施例1中圆形钢柱半径等于底座凹槽9的曲率半径、小于弹性体凹槽6的曲率半径时,只有钢柱的上端与弹性体凹槽6的底面保持线接触状态,这种状况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构造形式几乎相同。
作为实施例2的另一种构造形式,底座凹槽9的底部断面形状是圆缺形,弹性体凹槽6底部为平面,支撑体的每个横向柱体的上端面为平面,下端为球面,这种设计保证了底座8与横向柱体下端的线接触状态,依然实现了弹性体与底座的线接触连接。
在实施例2中,作为支撑体7的柱体可以是三棱柱,三棱柱平放在底部为平面的凹槽中,尖棱自然就与相对方向的凹槽底部相抵触,也保证了弹性体与底座的线接触状态。
由实施例2不难想到,支撑体7可以在其所处的凹槽位置与弹性体5或底座8直接成为一个整体,只要支撑体的另一端为球面或尖棱,就可实现弹性体与底座的线接触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2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证件识读装置
- 下一篇:柴油车辆燃油系统自动控温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