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6278.9 | 申请日: | 200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日端岩太;小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36 | 分类号: | B60R22/36;B60R22/48;B60R22/26;G01P1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华伟 |
地址: | 瑞典瓦***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于保护车辆乘客安全的安全带装置,特别是将安全带回卷 装置装设至座椅靠背部的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带装置是通过从回卷装置处拉出的织带将乘客固定在车辆座椅上, 当车辆发生撞击事故时可以保护乘客的装置。此安全带装置,若在水平方 向发生比所定值更大的加速度作用时,将会启动锁定机构,阻止卷轴的旋 转。
检测此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已有具备根据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与车辆倾斜 而朝翻倒方向旋转的称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器。另外,也具有各种电力 或电子的加速度传感器。
当这般的安全带回卷装置装设到座椅靠背部,不论座椅靠背部的活动椅 靠背的角度如何,都可以系上或解开绳带。
然而将具备有称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安全带回卷装置安装在座 椅靠背部的话,当座椅靠背部向活动椅靠背倾倒时,产生称重式传感器也 倾斜,导致锁定机构启动锁定动作的问题。因此织带就无法拉出。
因此,一直以来,对于装置在座椅靠背部的回卷装置,将回卷装置内称 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器与座椅靠背倾斜处产生联动,使得称重式传感器 可以随时保持水平状态的机构各种提案被提出。有如下列所示的安全带装 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26312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号码WO 00/07027
【专利文献3】特开2000-79867
发明内容
然而,目前为止的安全带装置,在座椅靠背部的活动椅靠背角度方面, 为了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动作角度,得增加部件个数,并且决定部件位置 等等的组装工程也相对复杂,有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以上问题,以提供可减低生产成本的安全带装置为目的。
本发明的安全带装置为了达到上记目的,具备了可拉出,可卷取机能, 能将车辆中乘客固定在座椅上的安全带,因应必要情况能锁定所述安全带 拉出动作的锁定机构,启动所述锁定机构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座椅 靠背部活动椅靠背角度的角度检测机构,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控制机构。
所述传感器控制机构具备了将所述传感器指向垂直方向的姿势控制机 构,以及可以使所述姿势控制机构与所述角度检测机构产生联动的联动部 件。所述联动部件最好为挠性电缆。
另外,所述传感器控制机构最好具备可以检测乘客未佩用安全带范围之 带绳卷量,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不运转的传感器非运转机构。
在此我们将初始位置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部之垂直方向为略0度,例如 可以朝前后方向约90度倾斜,从所述垂直方向朝所定角度倾斜的位置。所 谓未配用所述安全带的范围是设定在所述座椅靠背部之前倾角度为所述所 定的初始位置约10度以上向前倾的范围,所谓配用所述安全带的范围则是 指除此之外的范围。
另外,所述座椅靠背部最好是可旋转地连接着乘客乘坐的座椅,所述加 速度传感器也最好是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部的称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 器。所述角度检测机构最好设置在所述座椅背部与座位部之连结部份,并 为可以检测所述座椅垂背部的旋转角度,可根据所述旋转角度,使所述传 感器控制机构回转的联动部件之连结机构。
借着所述传感器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所述姿 势控制机构在所述乘客配用安全带的范围之内,可借着所述联动部件的回 转使所述称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器保持在水平状态,将所述加速度传感 器控制在可运转的状态之下。
并且,在所述乘客未配用安全带的范围下,将不与所述姿势控制机构与 所述角度检测机构产生联动,并因所述传感器非运转机构而使所述加速度 传感器处于无法运转的状态。
借着上述构造的安全带装置,因为使用为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的连杆机构 (link mechanisms),故可减少部件个数。并且也不需要复杂的组装工程。 其结果,便可达到降低生产的成本。
另外,借着所述传感器非运转机构,从座椅靠背部最前倾位置等乘客未 配用安全带的范围开始,到座椅靠背部初始位置等乘客配用安全带的范围, 当欲抬高座椅垂背部时,称重传感器式加速度传感器将会运转,可避免不 能拉出安全带的状态之下的锁定之发生。
另外,所述角度检测机构最好具备第1检测部件,第2检测部件,第1 连杆部件,与第2连杆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62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兼容多速率的数字中频实现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2-戊烯腈的氢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