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泡隔音型丙烯酸树脂车底保护塑溶胶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0555.1 | 申请日: | 200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伟;谢雷;韩庆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33/02 | 分类号: | C08L33/02;C08K5/42;C08J9/02;G10K11/16;C08L75/04;C08K5/12;C08K3/36;C08K3/26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春霖 |
地址: | 130012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泡 隔音 丙烯酸 树脂 车底 保护 溶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酸树脂塑溶胶,具体的涉及一种发泡隔音型丙烯酸树脂车底保护塑溶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车底保护塑溶胶是PVC车底保护塑溶胶,在汽车涂装工业,车底保护塑溶胶是通过无气喷涂等施工方式将塑溶胶喷涂到汽车底部钢板表面,形成保护膜,然后通过预烘烤使其表干,再喷涂中涂等油漆进行烘烤成型,最后成为一层均匀稳定的与塑料类似的保护膜,能有效地防止水、灰尘、和噪音的进入,在汽车底部形成良好的密封层,保护汽车特别是底部钢板免受石头等的撞击,降低震动噪音。该塑溶胶广泛应用于轿车、客车、客货车、卡车等的涂装,几乎所有的轿车生产厂家,都己经采用了车底保护塑溶胶,而且用量相当可观。
但是由于该塑溶胶施工用量大、单耗高,增加整车成本,特别对于中低档车增加成本比例更大,降低了汽车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由于车底保护塑溶胶用量大,增加车身重量,不利于车速的提高。这种情况下,有的公司采用轻体材料生产出了低密度的PVC车底保护塑溶胶,由于轻体材料多为中空体,所以物料本身粒度必然比较大,流动性则不好,常规密度的PVC车底保护塑溶胶施工压力为150-250巴,而低密度的PVC车底保护塑溶胶施工压力需要250-300巴,300巴对常规的涂胶泵来讲,已经是个极限施工压力,长期300巴压力下使用,泵的安全性能、检修周期、使用寿命都存在很多隐患,这成为一个工艺难题两者无法兼顾。
同时,PVC车底保护塑溶胶的主要成分是含氯的聚氯乙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含氯的气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作为PVC车底保护塑溶胶的替代品,丙烯酸树脂塑溶胶本身不含氯,降解时不产生有害气体。但是,和上述PVC车底保护塑溶胶一样存在施工用量也较大、单耗较高,增加整车成本,特别对于中低档车增加成本比例更大,降低了在汽车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PVC轻量化塑溶胶工艺缺陷,公开一种既具有丙烯酸树脂塑溶胶不含氯的优点,又可以降低施工单耗,实现低压力施工和轻量化的统一,提高隔音效果的新型丙烯酸树脂塑溶胶——发泡隔音型丙烯酸树脂车底保护塑溶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发泡隔音型丙烯酸树脂车底保护塑溶胶,其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挥发性溶剂4-8%。
增塑剂20-40%
丙烯酸聚合物20-35%
聚氨酯树脂5-20%
发泡剂0.2-1.5%
触变剂0.2-1.5%
填料15-45%。
其中
挥发性的溶剂为C6-C10的脂肪烃;
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高碳醇酯(C6-C13)中的一种和1,2-苯二甲酸-2,2-二甲基-1-(1-甲基乙基)-3-(异丁酰氧基)丙基苯甲酯的混和物;在混合物中邻苯二甲酸高碳醇酯和1,2-苯二甲酸-2,2-二甲基-1-(1-甲基乙基)-3-(异丁酰氧基)丙基苯甲酯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66%-50%和34%-50%;
在本发明中的增塑剂优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中的一种和1,2-苯二甲酸-2,2-二甲基-1-(1-甲基乙基)-3-(异丁酰氧基)丙基苯甲酯的混和物;
丙烯酸聚合物是热固型丙烯酸糊树脂;
优选重均分子量1000000-2000000Da的热固型丙烯酸糊树脂;
聚氨酯树脂为热固型封端聚氨酯;
优选平均分子量为1000-12000的热固型封端聚氨酯;
发泡剂为磺酰肼类发泡剂;
在本发明中的发泡剂优选4,4-氧代对苯磺酰肼、对甲苯磺酰肼、苯磺酰肼;
触变剂为气相二氧化硅;
填料为脂肪酸包覆纳米碳酸钙。
本发明所用的挥发性的溶剂为低沸点的C6-C10的脂肪烃,挥发性的溶剂主要作用是降低产品的初始粘度,保证产品的施工性能,再利用易挥发的特点,在施工后能够提高产品的表面张力。该原料具有较低的沸点,有合适的挥发性,气味淡,没有明显的刺激性,容易为操作人员接受,是环境友好的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5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压器
- 下一篇:扫描设备、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