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频拉远装置及基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9125.1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4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陈春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5 | 分类号: | H04B7/15;H04Q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装置 基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射频拉远装置 及基站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中,为了能够解决网络选址困难、组网不方便及成本 投入较高的问题,当前的无线通信网络多采用BBU(Base Band Unit,基带单 元)+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的多通道覆盖方式,例如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 址技术)、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分码多工存取) 等等,其中,BBU与RRU之间通过光纤连接,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分布 方式。
采用BBU+RRU结构,在传送下行信号时,由BBU通过光纤直接与RRU 连接,BBU与RRU之间传输的是基带数字信号,从而基站可以控制某个用户 的信号从某个指定的RRU通道发射出去,在传送上行信号时,用户的手机信 号被最近的RRU通道接收到,然后从这个RRU通道经过光纤传输到基站,从 而可以大大降低对本小区其他通道上用户的干扰。
然而,在采用BBU+RRU结构时,尤其是采用智能天线技术的BBU+RRU 结构中,要求各信号传输的业务通道的幅度和相位在系统允许的误差之内,由 于硬件的不一致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很可能会引起各业务通道的幅度或 者相位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各信号传输的业务通道进行周期性的校准,以使 各业务通道的的幅度和相位在系统允许的误差之内,在现有技术中,使用一个 独立的校准通道进行校准。
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RRU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依次连接 的光电转换模块、数字中频处理模块、射频收发处理模块、功放低噪放阵列模 块、滤波阵列模块、以及与射频收发处理模块连接的功分合路器,滤波阵列模 块、功分合路器同时通过同轴电缆等方式与天线连接。其中,在这种RRU结 构中,可同时传输N个业务通道以及1个校准通道,其校准通道与业务通道之 间是相互独立的,如图所示,在数字中频处理模块与射频收发处理模块之间, 校准通道与各业务通道分别采用相互独立的通道,且校准通道采用独立的开关 等设备与上端的数字中频处理模块、下端的功分合路器连接,各业务通道也采 用各自的开关与上端的数字中频处理模块及下端的功放低噪放阵列模块连接。
根据现有技术中的这种RRU结构,在进行正常的业务操作流程时,在下 行方向上:以其中的一个业务通道为例,光电转换模块接收BBU经由光纤传 输过来的光信号,将该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传送给 数字中频处理模块;数字中频处理模块对该数字信号执行相应的操作处理得到 相应的中频模拟信号或者基带模拟信号,并发送给射频收发处理模块;射频收 发处理模块的相应业务通道接收后,对其进行上变频及放大操作,上变频放大 后的射频信号通过开关装置馈入功放低噪放阵列模块中对应通道;通过功放低 噪放阵列模块的功率放大操作、滤波阵列模块的滤波操作后,发送给天线。
在上行方向上:滤波阵列模块中的业务通道接收基站天线所接收的用户信 号,对该用户信号进行滤波,以抑制干扰,将滤波后的信号通过功放低噪放阵 列模块进行低噪声放大,低噪声放大后的射频信号通过射频收发处理模块进行 放大及下变频操作,产生模拟中频信号或者模拟基带信号,并将该模拟中频信 号或者模拟基带信号馈入到数字中频处理模块中相应的业务通道,通过数字中 频处理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发送给光电转换模块,经光 电转换模块转化为光信号后,并通过光纤等方式传送给BB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1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