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挤扩支盘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3204.0 | 申请日: | 200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6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韩顺和;张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顺和;张晓玲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5/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秦力军;王美兰 |
地址: | 10002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挤扩支盘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形成基础工程用桩的设备,特别是一种在地基处理中可挤扩直径为1700mm至2000mm的承力盘孔的挤扩支盘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础工程施工中,形成带有承力盘的桩的方法是:首先通过钻孔机在基础内切削土体形成桩身孔,接着将挤扩支盘机下入到桩孔的适当位置,通过承力盘孔成形机构对桩孔周围的土体施加侧向挤压力而在桩身孔侧面挤出盘形的空间,可以沿桩身孔垂直方向设置多个这样的盘形空间,这种侧面具有盘形空间桩孔内灌注砼后形成的桩被称为挤扩支盘桩,相比普通灌注桩,挤扩支盘桩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而且在施工中节约建筑材料并减少工程量50%左右。
这种挤扩支盘机的结构主要包括承力盘孔成形机构和液压缸,承力盘孔成形机构具有压头和与压头铰接的两组弓压臂,两组弓压臂沿竖向对称布置,每组弓压臂由相互铰接的上下两个支臂构成,液压缸通过推动压头沿竖向移动,从而推动两组弓压臂向外伸出,以便挤压桩身孔周围的土体形成盘形空间。
现有的挤扩支盘机中普遍使用的液压缸的结构为: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往复移动的一个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杆和固定安装在活塞杆上的活塞,活塞将缸体内分隔成前、后两个腔室,当后腔室进油、前腔室出油时,推动活塞向前移动,从而推动活塞杆前移,输出推力;当前腔室进油而后腔室出油时,推动活塞向后移动,从而推动活塞杆缩回到缸体内。
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液压缸输出的推力受液压系统压力的限制,在施工中遇到较硬或粘性较大的土质时,由于阻力过大而无法实现挤扩施工,限制了挤扩支盘机的应用;由于挤扩力受限,使得挤扩臂的长度受到限制,不利于增大盘径和有效承载面积,从而限制了挤扩支盘桩的承载能力。
因此承力盘孔成形机构的挤扩距离和液压缸外径是人们的关注点,一方面人们希望液压缸外径越小越好,以便使挤扩支盘机可以放入直径更小的桩身孔中,从而减少钻孔机的钻孔作业量,另一方面又希望挤扩距离越打越好,以便挤扩直径更大的承力盘孔。
如上所述,由于液压缸输出的推力受到液压缸大小(直径)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同时满足小直径液压缸和大挤扩距离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进行折衷以取得液压缸直径与挤扩距离的较佳比值,将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上述液压缸直径与挤扩距离的要求,从而提高挤扩支盘机的作业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照液压缸直径与最大挤扩距离的较佳比值制造的挤扩支盘机,由此提高这种挤扩支盘机的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挤扩支盘机,包括机身、安装在机身中的承力盘孔成形机构和液压缸,其特征在于:
承力盘孔成形机构具有沿轴向对称设置的两组弓压臂,两组弓压臂的一端与机身一端铰接,其另一端由设置在机身另一端的液压缸推动,每组弓压臂由一对支臂相互铰接而成;
其中,所述一组弓压臂的一对支臂的铰接部与另一组弓压臂的另一对支臂的铰接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形成承力盘孔成形机构的最大挤扩距离D1,该最大挤扩距离D1与液压缸的外径D2满足下式:
其中,0.225≤A≤0.25,偏差α≤0.1A。
对于可挤扩直径为2000mm的承力盘孔的挤扩支盘机,所述最大挤扩距离D1在2000mm±200mm之间;所述液压缸(20)的外径D2在450mm±45mm之间;以及所述液压缸(20)的内径D3在380mm±38mm之间。
对于可挤扩直径为1700mm的承力盘孔的挤扩支盘机,所述最大挤扩距离D1在1700mm±170mm之间;所述液压缸(20)的外径D2在426mm±42mm之间;以及所述液压缸(20)的内径D3在360mm±36m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缸是普通液压油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缸是增压油缸,它包括:缸体和可在缸体中轴向往复移动的一级活塞组件;以及可相对一级活塞组件往复移动的二级活塞组件,二级活塞组件的活塞杆穿过一级活塞组件的活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顺和;张晓玲,未经韩顺和;张晓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2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