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纸栈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859.1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1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庄金龙;林文豊;彭信斐;梁俊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庄金龙;林文豊;彭信斐;梁俊雄 |
主分类号: | B65D19/34 | 分类号: | B65D19/34;B65D19/38;B65D19/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纸栈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纸栈板,其在纸栈板的承载板与脚柱之间设置一圆管加以结合,使纸栈板的整体结合强度有所提升。
背景技术
现有栈板结构中,有一种利用纸材制成的纸栈板结构可方便回收处理及再生利用,而符合环保趋势要求,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编号第510350号「纸栈板结构」,其包括一承载板,其板面具有适当间隔排列的数定位孔,及设于承载板底面的数支撑体,各支撑体以多个瓦楞纸板所层叠贴设而成,并使其瓦楞方向呈直立的设置,而各支撑体顶面设有凸缘,且该凸缘可与承载板的定位孔穿套配合,其作为支撑体与承载板间的定位组合结构,因此瓦楞纸所构成的凸缘插设在承载板的定位孔中,而瓦楞纸所构成的凸缘与定位孔的插设,因为瓦楞纸中存在间隙不密实,而难以稳定的结合在定位孔中,容易在搬运过程因碰撞而造成脱落,亦即,该种型式的纸栈板结构,仍存在着承载板与支撑体结合强度不佳的缺点,而有待业者努力加以克服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合强度更佳的「纸栈板」,使脚柱与承载板的结合强度能大幅提升,而让纸栈板的整体强度更佳,更具良好使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纸栈板,其具有一平面纸板包覆瓦楞纸板所构成的承载板,以及具有多个由瓦楞纸块所构成的脚柱,所述脚柱设置在所述承载板底端,其中:所述承载板上设置多个固定孔,且在所述脚柱顶端设置定位槽,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定位槽相对,一圆管插入相对的所述固定孔及所述定位槽中迫紧定位。
优选,设置在所述脚柱顶端的所述定位槽数目为一个,以及相对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设置的所述固定孔亦为一个。
优选,设置在所述脚柱顶端的所述定位槽数目为多个,以及相对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设置的所述固定孔亦为多个。
优选,上述脚柱的多个瓦楞纸块之间设置纸制的填充块。
优选,上述圆管插入相对的固定孔及定位槽中,于其间的接触面上涂布黏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纸栈板具有下述特点及优点:
其具有一平面纸板包覆瓦楞纸板所构成的承载板,以及具有多个由瓦楞纸块所构成的脚柱,其中:承载板上设置多个固定孔,且于脚柱顶端设置一定位槽,脚柱位于承载板底端,使固定孔与定位槽相对,以及用一圆管插入相对的固定孔及定位槽中迫紧定位。
由此设计,可以圆管的插设迫紧,使脚柱能稳固的定位设置在承载板底端,达到增强纸栈板结合强度的实用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型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型式的组合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型式且于承载板与脚柱相对处设置多个对应的固定孔及定位槽,而能装设多个圆管加以定位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型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型式的组合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型式且于承载板与脚柱相对处设置多个对应的固定孔及定位槽,而能装设多个圆管加以定位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纸栈板 1B纸栈板
10承载板 11瓦楞纸板
12平面纸板 13固定孔
14圆管 20脚柱
21包覆纸板 22瓦楞纸块
23定位槽 30脚柱
31瓦楞纸块 311定位槽
32填充块 33包覆纸板
具体实施方式
配合参看图1及图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型式纸栈板1A的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剖视图,其具有一平面纸板12包覆瓦楞纸板11所构成的承载板10,以及具有多个瓦楞纸块22所构成的脚柱20,本实用新型设计是,在承载板10上设置多个固定孔13,且于脚柱20顶端设置定位槽23,脚柱20位于承载板10底端,使固定孔13与定位槽23相对,以及用一圆管14插入相对的固定孔13及定位槽23中迫紧定位。
上述设置在脚柱20顶端的定位槽23数目为一个,以及相对于承载板10上所设置的固定孔13亦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制作,除了上述方式以外,亦可先将脚柱20黏结在承载板10底端,再以钻孔机的钻头由承载板10表面钻设固定孔13,及向下钻入脚柱20顶端而设置出定位槽23,之后,再以一圆管14插入固定孔13及定位槽23中加以迫紧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庄金龙;林文豊;彭信斐;梁俊雄,未经庄金龙;林文豊;彭信斐;梁俊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8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与地面自动保持垂直的观览舱
- 下一篇:转子磁铁斜沟结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