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811.0 | 申请日: | 200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4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廖洧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洧胜 |
主分类号: | F23D11/40 | 分类号: | F23D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燃烧机一般是在机体连设鼓风机以在机体内产生气流,并在机体连设一喷油管。该喷油管的喷油嘴设于机体内,且喷油嘴前方设置有点火装置,使得燃油可通过喷油管注入并由喷油嘴导入机体内,再配合机体内的气流,通过点火装置点燃进行燃烧,燃烧机前方喷出火焰。
该燃烧管的喷油嘴设于机体内时,由于机体内的高热将使设于机体内的喷油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发生碳化阻塞的情况,产生燃油导出量不平均或不能顺利由喷油嘴导出的情况,而导致燃烧效率不佳或不能继续供给燃料等缺陷。
鉴于氢气的热值是柴油的三倍,在燃油中加入10%的氢气可提高约30%的热值,相对即可节省约30%的燃料费用。另外,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能够有效提升燃料的燃烧性,因此以氢气作为燃料或以氢气混合其他燃料进行燃烧已成为提升燃烧效果与降低燃料费用的新趋势。
中国台湾公开第200612059号专利申请案阐述一种多重燃料燃烧机。如图1所示,该燃烧机1为利用喷气管51的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冲击冷却喷油管52的油料使其成为雾化状态,再利用设于燃烧室6的叶片7的运转使雾化的油料与通过鼓风机3经进气导管2导入的热气流进行混合,再以点火装置4点燃产生火焰喷出。该专利所阐述的燃烧剂虽可通过使用可燃性气体提高燃料的热值,增加燃油的易性燃,然而该燃烧机的进气导管2并无提供气体与燃油均匀混合的作用,无法调整至最佳化的空燃比,仍会导致燃油燃烧不完全,造成废气排放与碳化阻塞油嘴的缺点。
因此,仍需要一种具有高燃烧热值、能够提升燃烧效率、且不会阻塞油嘴的燃烧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燃烧热值的燃烧装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燃烧效率的燃烧装置。
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节省燃料的燃烧装置。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油嘴阻塞的燃烧装置。
为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包括具有一开口的本体;设于该本体内部的油气混合室,设有用以将油料导入该混合室的喷油嘴、贯穿该混合室周壁用以供空气进入该混合室与油料进行混合的多个进气孔、及连通口,其中,该连通口可将雾化形式的油料送出该混合室;以及设于该本体内部且与该混合室的连通口相连通的燃烧室、设有用以供可燃性气体导入该燃烧室的进气管路、用以点火以燃烧经该连通口导入该燃烧室的雾化油料的点火单元,且该燃烧室通过该本体的开口与外界连通。该燃烧装置先于油气混合室进行空气与雾化油料的混合,再经由连通口将其送入燃烧室而与可燃性气体混合,以进行燃烧,故本实用新型的燃烧装置得有较高的燃烧热值,从而可提高燃烧率,并有效避免油嘴阻塞的情况。该燃烧装置利用简单的结构改善油气混合率,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更具有节省燃料与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燃烧装置结构;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燃烧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燃烧装置的油气混合室的结构;以及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燃烧装置的应用架构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燃烧装置
110本体
110a本体内部
112空气导入孔
120、220混合室
122喷油嘴
124进气孔
126连通口
130、230燃烧室
131进气管路
132点火单元
133开口
210燃料输入
240气体输入
250鼓风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与作用。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燃烧装置的一个具体实例。该燃烧装置100包括本体110、设于该本体内部110a的油气混合室120、以及与该油气混合室120相连通的燃烧室130。该燃烧装置的本体110设有空气导入孔112用以使该本体内部110a连通至本体外,视需要利用鼓风机(未图示)将本体外部的空气经由该空气导入孔112送入该本体内部110a,形成气流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洧胜,未经廖洧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