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1039.4 | 申请日: | 200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47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潘政民;周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9/01 | 分类号: | H04R19/01;H04R19/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莉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驻极体 麦克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麦克风,尤其涉及一种驻极体麦克风。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的发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越来越多,用户对移动电话的要求已不仅满足于通话,而且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通话效果,尤其是目前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的通话质量更显重要,移动电话的麦克风作为移动电话的语音拾取装置,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通话质量。另,移动电话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其上的元件,如麦克风,如何在不断减小的体积内仍能保持良好性能,确为重要之课题。
目前常用的麦克风主要有电容式麦克风以及MEMS(微电机系统)麦克风,而电容式麦克风因成本低廉应用较为广泛,电容式麦克风中最主流的为驻极体麦克风。
图1显示了一种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的驻极体麦克风的结构。该现有的驻极体麦克风10主要包括盖体11、收容于盖体11内的膜片组12、垫片13、与膜片组12相对且被垫片13分隔的驻极体14、用以收容驻极体14的绝缘环15、电性连接驻极体14的连接环16以及电路板17。盖体11上设置有通音孔110以接受外部声源,膜片组12包括膜片121以及支撑膜片121的膜片环122。膜片环122通过盖体11与电路板电性连接,驻极体14借由绝缘环15与膜片组12之间绝缘,而通过连接环16连接于电路板17。因此,借由上述电连接关系,驻极体14与膜片组12之间可实现电容效应。当外部声源进入盖体11后,膜片组12受振动而导致其与驻极体1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两者之间的电容量发生变化,引起电流变化,从而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然而,在移动电话不断减小体积的情况下,现有的麦克风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麦克风的体积减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驻极体麦克风来克服上述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驻极体麦克风,其可减小麦克风体积,简化组装程序,提高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驻极体麦克风,主要包括驻极体、膜片组、位于驻极体与膜片组之间的垫片以及下盖,下盖设有电路底板以及由电路底板向上延伸的侧壁,驻极体及膜片组分别电性连接侧壁与电路底板上的导电路径以形成具电容效应的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一种改进,该驻极体麦克风还包括上盖,驻极体、膜片组和垫片收容于上盖与下盖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另一种改进,该驻极体麦克风的封装形状为圆柱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另一种改进,该驻极体麦克风的封装形状为长方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另一种改进,下盖的侧壁上向外延伸设有凸块用以辨别麦克风的安装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省却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环与绝缘环,简化了麦克风的结构,简化组装程序,且可减小麦克风封装体积,实现进一步微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驻极体麦克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反面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图5的反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的具体结构。
请参图2至图4:
本实用新型驻极体麦克风20主要包括上盖21、驻极体22、垫片23、与驻极体22相对且被垫片23分隔的膜片组24以及下盖25。膜片组24包括膜片241以及支撑膜片241的膜片环242。
下盖25设有电路底板251,其上布置有电子元件254以及其他导电路径,由电路底板251向上延伸设有侧壁252,侧壁252上同样设有导电路径,电路底板251与侧壁252围设形成容腔253,侧壁252上向外延伸设有凸块255。
膜片组24通过电路底板251上的电子元件254或导电路径电性连接到电路底板251,驻极体22通过下盖25的侧壁252上的导电路径也电性连接到电路底板251,但两条导电路径并不短路。而膜片组24与驻极体22之间通过垫片23分隔不导通,通过上述的电连接关系以及不导通关系,膜片组24与驻极体22之间具有了电容效应的基本架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