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扼流线圈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761.6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14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周瑞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振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17/04 | 分类号: | H01F17/04;H01F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扼流线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的扼流线圈。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使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减小体积、尺寸并增加性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集成半导体电路板装置。为了降低温升和涡流现象,集成半导体电路板上通常设有扼流线圈。目前,传统的应用于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的扼流线圈结构通常如图1所示,该扼流线圈是由一“口”型外壳磁芯a、一圆形或方形磁棒b和一漆包线c缠绕组合在一起。当大电流工作时,磁芯a、磁棒b的温度达到55℃或以上,对外会产生较大的漏电感或漏磁场;同时手工绕制的扼流线圈人力需求大,而且,由于电感的线圈数越多所产生的涡流损耗也越大,直流阻抗也会越大,无法达到新一代主板应用需求和节约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电流强度大、抗电磁干扰性能好,可降低温升减少涡流,而且能减小其占用的空间,外型精美、成本低廉的扼流线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扼流线圈,包括具有敞口容置槽的外壳,所述敞口容置槽内设有“Ω”形线圈和棒形磁芯,“Ω”形线圈绕在棒形磁芯上;所述“Ω”形线圈两端为其两个电极脚,两个电极脚位于敞口容置槽的槽口并分别露到外壳两侧面外;所述棒形磁芯的两侧面与其相对应的外壳内侧面之间分别设有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分别粘接固定在棒形磁芯的两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Ω”形线圈与棒形磁芯为一体结构,“Ω”形线圈的外表面通过粘接剂与其相对应的外壳内侧面粘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外壳形状可为立方体或长方体状,敞口容置槽形状可为立方体或长方体状。
所述外壳为铁氧体或铁粉芯冲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Ω”形线圈为漆包线所绕成。
优选地,所述棒形磁芯可为圆柱形磁芯,或者也可为立方体磁芯或长方体磁芯,由铁氧体或铁粉芯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由于采用“Ω”形线圈和棒形磁芯,当电源打开时电流经过线圈,线圈产生电磁感应可以很好的工作,可抵制EMI电磁干扰和其它电子组件的干扰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还可防止扼流线圈本身电磁场的外泄;第二,本实用新型还可承受大强度峰值电流的经过及减少扼流线圈本身的电阻,并且能节约材料的耗损,可以使制作工艺简单化;第三,本实用新型在改善电气性能的同时,也大大地减小了扼流线圈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扼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扼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零件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扼流线圈,包括具有敞口容置槽101的外壳1,外壳1为立方体状,其采用铁氧体或铁粉芯冲压成型,敞口容置槽101同样也为立方体状;敞口容置槽101内设有“Ω”形线圈2和棒形磁芯3,“Ω”形线圈2绕在棒形磁芯3上,并且与棒形磁芯3组装成为一体结构;“Ω”形线圈2采用漆包线所绕成,棒形磁芯3为长方体铁氧体磁芯;“Ω”形线圈2两端为其两个电极脚201、202,两个电极脚201、202位于敞口容置槽101的槽口并分别露到外壳1两侧面外;棒形磁芯3的两侧面与其相对应的外壳1内侧面之间分别设有绝缘片4、5,绝缘片4、5分别粘接固定在棒形磁芯3的两侧面上,通过改变绝缘片4、5的厚度可以调整扼流线圈的耐电流效果及电流强度。
为了更好的固定“Ω”形线圈2,“Ω”形线圈2的外表面通过粘接剂与其相对应的外壳1内侧面粘接固定。
当电源打开时,电流经过“Ω”形线圈2,“Ω”形线圈2产生电磁感应,可以很好的工作,可抵制EMI电磁干扰和其它电子组件的干扰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还可防止扼流线圈本身电磁场的外泄;同时还可承受大强度峰值电流的经过以及减少扼流线圈本身的电阻,并且能节约材料的耗损及简化制作工艺,在改善电气性能的同时大大地减小了扼流线圈的体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其等同替换的结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振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联振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7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网络中进行域切换的方法及域切换功能实体
- 下一篇:一种球磨机端面衬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