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源节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593.0 | 申请日: | 200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载;马佳;罗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欧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0 | 分类号: | H01R13/70;H03K17/94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姝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主要是指一种电源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电器使用的插座大多是采用手动开关设计,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没有用到开关对电器采取断开电源的作用。随着红外遥控技术的成熟,红外遥控装置已经普遍被用于家用电器中,而为了能使用遥控器控制电器,所以它们必须要处于待机状态,这样做不仅浪费电能,减少电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增加了因为电压变化或者雷电袭击带来的不安全的因素。
专利号为200620050759.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红外遥控插座板,它包括有红外接收装置、处理电路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主要包括继电器,继电器控制了整个插座的各个插孔。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接收到手动或者遥控信号后,处理控制电路工作,自保持继电器控制开关断开或者闭合,控制插座各个插孔的电源。该专利的不足在于:此遥控器只能随着遥控器的控制做瞬时工作,不具备智能化,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自动化的需要,同时此专利是配备特定的遥控器,不能直接使用家中的遥控器(如电视冷气机),所以实现一个智能性的节能装置,用家用的遥控器同步控制此节能系统,让使用者关闭电视或冷气或其它用红外线遥控的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将电源真正关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节能装置,该装置是利用红外线摇控器直接控制此装置继电器之工作。其设置一个设定键,通过设定键,MCU可存储并识别读取摇控器发射的某一键的讯号,此红外线讯号则先透过红外线译码模块转成电子编码,此编码则由MCU储存,当再按摇控器相同按钮时,MCU识得此讯号对继电器执行闭合动作,再按此按钮则对继电器执行开合动作,此红外遥控插座透过连续按设定键的次数可以决定摇控器上某几个键控制插座上某几个插孔,同时为配合能让摇控器一键完成开启或关闭电器功能。在装置上还可设置红外线发射器,微处理器可以控制此红外线发射器进行遥控作业。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装置包括微处理器(U1)、红外线接收模块、继电器、交流转直流电源供应器、外部内存,U1分别连接红外线接收模组、继电器、交流转直流电源、设定键、交流转直流电源。摇控器任一键先发出红外线讯号,由红外线接收模块读取讯号以及转换成为电讯编码,同时按设定键使U1存取此电讯编码,当此装置再次收到此电信编码时,U1就可以对继电器执行开及合之指令,继电器工作端与电源之火线或中线串联,继电器关断会同时间将使用此节能系统之电器关闭,此装置则随时准备接收红外线之指令;其中设置一个与U1联机的设定键、红外线接收模块、继电器,按设定键让U1读取红外线编码并记存,U1依此编码执行控制继电器之开合,继电器供作端作为电源线及插座插孔之串接。
该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U1还连接有蜂鸣器。
所述U1还连接有指示灯(发光二极管)。
所述U1还连接有红外线发射模组。
所述U1还连接有无线发射器。
所述继电器接插座。
所述装置所连接的外接电源火中地接有电源开关、过流保护器、断路器和保险丝。
所述装置为一个以上,其中设定键和蜂鸣器为各装置共用。
所述红外线接收模组设有外壳包覆并设置有吸盘。
所述装置设置一个转接口与U1相联,红外线接收模块的线头上亦设置一个相应的转接口,红外线接收模块用一外壳包覆并设置一个吸盘。
所述电路中,U1分别经三极管(Q1)接蜂鸣器(SP1)、经晶振Y1接设定键、经三极管(Q2)接继电器、经三极管(Q3)接红外线发射模组、接红外线接收模组、接发光二极管(D1)。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节电效果好、功能多、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2是图1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图1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图1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继电器、2红外线发射模组、3指示灯(D1)、4记忆存储器、5蜂鸣器、6设定键、7微处理器、8红外线接收模组、9电源供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欧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欧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