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球囊的动脉血液转流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5672.4 | 申请日: | 200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47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金;陆清声;景在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0;A61M39/00;A61F2/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振英 |
地址: | 2004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球 动脉 血液 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肢体血管战、创伤急救的带球囊的动脉血液转流管。
背景技术
肢体血管创伤是战时常见的创伤,平时在车祸、工伤等突发性事件中也不少见,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例如在战时,往往会出现截肢率高、并发症多、污染严重、容易引起休克及肢体的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威胁伤员生命和健康。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外对血管创伤处理的主要方法为止血、结扎和血管吻合。其中止血、结扎等在战地救护中应用,需要争分夺秒,其目的为控制出血,抢救生命。但对于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一些重要血管的损伤,如果给予结扎而不能及时进行血管吻合恢复其供血,则会导致截肢、脑梗甚至死亡的严重的后果。
血管吻合手术是血管损伤后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良好的麻醉、完善的器械、较高的手术技术等条件。因此,在战时血管吻合只能将伤员后送到远离战场的后方医院进行。此类伤员的后送需要时间,一般来说组织可耐受的缺血时间是6-8h,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则即使恢复血供,其肢体功能恢复也不理想,甚至仍需截肢。DeBakey报告(DeBakey ME,Simeone FA.Battle injuries ofthe arteries in World War II.An analysis of 2471 cases.Ann.Surg.1946,123:534-579)伤后10h、10~20h及20h以后得到治疗的肢体血管伤截肢率分别为36.7%,48.8%及68%。在一般装备条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救治要求。
能否寻求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既能满足快速结扎止血迅速恢复血流,又能维持足够长时间以满足后送伤员的需要,这对于提高血管创伤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满足快速止血、迅速恢复血流,又能维持足够长时间以满足伤员后送需要的带球囊的动脉血液转流管。
本实用新型带球囊的动脉血液转流管由血液转流管和两个球囊组成,血液转流管为一组织相容性好、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空心管,如硅胶管,起临时性血管的作用,两端管口呈斜面状,以便于插入断裂血管的管口,为插入时便于辨别血液转流管的方位和掌握插入的长度,管壁纵向可设一彩条并标有刻度;球囊由球囊体、球囊管和单向阀门组成,两个球囊体分别包裹于血液转流管两末端管外,与球囊管相连相通,球囊管较细,一侧与血液转流管合壁为一体,球囊管尾部略粗,游离于血液转流管外,尾端与单向阀门相接,单向阀门与注射器的接头匹配,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门向球囊充气或注水后,单向阀门可防止气体或水泄漏。血液转流管的中间段管壁外还可覆有自粘止血膜,以便在此抽血或注射药物后管壁上的针眼能自动闭合,防止漏血。救治伤员使用该转流管时,血管损伤处近心端以止血带压迫止血,将创面彻底清创处理后,拆封消毒包装,将血液转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血管两断端至球囊体进入管口内适当长度,用注射器向囊体充气或注水,球囊体充盈后固定于血管壁而不会脱出,必要时还可用线结扎固定,即可达到快速止血、迅速恢复血流的目的,并可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供伤病员转移或抢救,直至可行血管吻合等手术时再将其球囊体排气或排水后取下转流管。这种动脉血液转流管特别适用于血管暴露很短不便结扎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利用临时性动脉转流管直接在血管断端建立临时性通路,首先起到了快速止血固定的作用,其次如中间覆有自粘止血膜,可用于反复穿刺,便于血液指标检测及局部用药,再者可快速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保证肢体血供,降低截肢风险,满足转移或后送的时间需求,以便在后方医院良好的条件下重新实施血管吻合等精细的、要求较高的手术,从而提高血管战、创伤的救治水平。材料方面,临时性动脉转流管采用硅胶,组织相容性好,表面光滑,不易形成血栓,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强度,且造价较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56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续式吸附效率测试装置
- 下一篇:近等温锻造盘形锻件的大型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