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腰夹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4930.0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90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何荣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荣贵 |
主分类号: | A44B11/00 | 分类号: | A44B11/00;A61F5/37 |
代理公司: |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明华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区观***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夹。
背景技术
现有的腰夹,一般均为带状的腰带,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为了达到较好的塑身效果,将脂肪移到合适的地方,往往在腰带上设置多个定位钢丝。但是,如果腰夹的定位钢丝间的距离不合理,就无法获得好的塑身效果。
如中国专利文献CN2348804“健美腰夹”所公开的一种健美腰夹,包括呈带状的带体、设置于带体边缘部的用于将带体连接成环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体上相间隔设置有多个纵向的脂肪定位钢丝。它可以把皮下脂肪移入相应的脂肪定位钢丝的间隔内,在长时间佩带后脂肪便可从原有的位置逐渐转移,从而可塑造出优美的腰部体形。
但是,如果该结构的腰夹的定位钢丝间的距离不合理,是无法获得好的塑身效果。而该技术方案中,并没有对定位钢丝间的距离加以限定。
大多数现有的腰夹,其定位钢丝间的距离通常都是固定的,一般采用均匀分布的方式,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腰夹,能够获得较好的塑身效果,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腰夹,包括腰带,分别设置在腰带两端的连接机构,沿腰带的纵向设有多个定位钢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带包括腹部塑形带和分别位于腹部塑形带两侧的两个腰部塑形带,腹部塑形带与两个腰部塑形带连接处分别设有一个定位钢丝,腹部塑形带中部设有两个定位钢丝,各腰部塑形带上均设有两个定位钢丝。
所述腰部塑形带上的两个定位钢丝的间距比该腰部塑形带上离腹部塑形带较近的定位钢丝到腹部塑形带与该腰部塑形带连接处的定位钢丝的距离大0.5-2厘米。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腰部塑形带上的两个定位钢丝的间距比该腰部塑形带上离腹部塑形带较近的定位钢丝到腹部塑形带与该腰部塑形带连接处的定位钢丝的距离大0.8-1.5厘米。
所述腰部塑形带上的两个定位钢丝的间距比该腰部塑形带上离连接机构较近的定位钢丝到连接机构的距离小0.5-2厘米。
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腰部塑形带上的两个定位钢丝的间距比该腰部塑形带上离连接机构较近强压蕾丝丝到连接机构的距离小0.8-1.5厘米。
所述一个腰部塑形带上的各定位钢丝均与另一个腰部塑形带上的一个定位钢丝相对腹部塑形带对称。这样腰部塑形带对使用者两侧的腰部的压力是对称的,可以达到较好的塑身效果。
所述腹部塑形带由一层强压力丝网和一层强压蕾丝组成。也就是说在一层强压力丝网外缝有一层强压蕾丝。
所述腹部塑形带中部一个定位钢丝到与其较近的腹部塑形带与腰部塑形带的连接处的距离等于另一个定位钢丝到与其较近的腹部塑形带与腰部塑形带的连接处的距离。
所述腹部塑形带底边呈类似燕尾的形状。这样可以使腹部塑形带平贴腹部,不外翻。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一对挂钩和与之配合的连接环,挂钩设在一个腰部塑形带末端,连接环设在另一个腰部塑形带末端。使用的时候,各挂钩均和与之配合的连接环相互连接,即可将腰夹系到使用者的腰部。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腰夹设有多个定位钢丝,而各定位钢丝集中在使用者腰部的两个侧面,因此可以起到支撑和协助扶正脊柱,调整坐姿的作用,而腹部塑形带底边设计成类似燕尾的形状,可以使腹部塑形带平贴腹部,不外翻,不会影响腰夹的美观,其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腰夹,包括腰带,分别设置在腰带两端的连接机构,沿腰带的纵向设有多个定位钢丝。
所述腰带包括腹部塑形带1和分别位于腹部塑形带1两侧的两个腰部塑形带2,腹部塑形带1与两个腰部塑形带2连接处分别设有一个定位钢丝3,腹部塑形带中部设有两个定位钢丝4,各腰部塑形带2上均设有两个定位钢丝5、6。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多对挂钩7和与之配合的连接环8,挂钩7设在左侧腰部塑形带2末端,连接环8设在右侧腰部塑形带3末端。使用的时候,各挂钩均7和与之配合的连接环8相互连接,即可将腰夹系到使用者的腰部。
所述腰部塑形带2上的两个定位钢丝5、6的间距比该腰部塑形带上离腹部塑形带较近的定位钢丝5到腹部塑形带与该腰部塑形带连接处的定位钢丝3的距离大1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荣贵,未经何荣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模机模板翻转机构
- 下一篇:一种异型笔笔芯切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