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烧烤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0234.2 | 申请日: | 200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84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明浩 |
主分类号: | A47J37/07 | 分类号: | A47J37/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1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烤炉,特别是一种使用木碳的烧烤炉。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户外烧烤食物时,主要是用砖块垒成炉子,炉子内放木碳,点烯木碳后用烧烤叉叉住食品在炉子上方烘烤,如果炉子垒得不好,就会出现木碳燃烧效果不佳、甚至炉子倒下的后果,所以使用极不方便,而且烧烤完毕后燃烧剩下的碳灰不易清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烧烤食品的炉具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烧烤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在筒状的炉体内放置用于盛装木碳的燃料桶,炉体的上开口处放置烤网,其中燃料桶的桶壁下部开有若干通孔,炉体位于燃料桶以下的位置处开有通气孔或通气间隙,燃料桶、炉体和烤网三者为分体式。使用时,先将木碳放入燃料桶内,然后点燃木碳,再将燃料桶放入炉体内,在炉体的上开口处放上烤网,待烧烤的食品放在烤网上方即可,其间炉体外的空气经炉体下部的通气孔或通气间隙进入,再经燃料桶桶壁下部的若干通孔向燃料桶内补充空气。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桶位于其桶壁的若干通孔以上的位置处放置隔网,该隔网与燃料桶可分离。使用时,木碳放置在该隔网上方。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网上侧中央配有隔筒,该隔筒的侧壁开有若干通孔。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网上侧设有定位环,所述隔筒下端与该定位环相配。隔网与隔筒之间可分离。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下部与所述燃料桶底部之间设有带通孔的隔盘,该隔盘与所述炉体之间可拆卸。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桶上部的桶壁外侧径向伸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均匀分布的卡轴组成的卡轴组,所述炉体上端的炉壁上开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卡槽组,每组卡槽组均可以与燃料桶上的卡轴组相配而将燃料桶固定在炉体内,各卡槽组的槽底离炉体上部开口的距离不同。其作用是当燃料桶上的卡轴组分别卡入炉体上不同的卡槽组时,燃料桶位于炉体内的高度不同,从而可以使烤网处的火力也不同。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桶由上管和桶状的底盘组成,上管下端设有向内翻的下翻边,该下翻边与底盘上部的外径相配,底盘的上开口设有向外翻的上翻边卡住上管的下翻边,所述若干通孔开设在底盘的侧壁。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瓦状支撑壁组成,各支撑壁的邻边之间卡接固定。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支撑壁的邻边中,其中一邻边固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环形卡槽的卡柱,另一邻边设有向内翻的翻边,在该翻边上设有与所述卡柱对应的梨形卡孔,所述卡柱的卡槽经梨形卡孔的大端伸入后再卡入小端。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支撑壁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可即为所述通气间隙。
所述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网上侧配有平板,该平板配有支撑架。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人们在户外烧烤时,只需将木碳直接放入燃料桶内点燃后再将燃料桶放入炉体内,盖上烤网即可,使用极之方便,不需另外搭建炉子,而且碳灰不会跌落地面,烧烤完毕后可以将燃料桶整个取出后将碳灰倒到垃圾桶,既保护了环境,又使用方便,特别是炉体由若干块可分离的瓦状支撑壁组成,燃料桶由上管和底盘套接而成,不用时可以将整个烧烤炉拆卸后打包,便于保管或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烧烤炉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图2在使用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拿走了一块支撑壁、盖、烤网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其中两块支撑壁与隔盘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图中8一个卡柱的外观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中平板及其与之相配的支撑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11中连接组件的立体放大图。
图13是图12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拿走了上、下支撑轴台后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2中上枢接座的立体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明浩,未经陈明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02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客车卧铺用自定位翻转式支杆装置
- 下一篇:机器人侧身动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