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面回转式投影幕布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31976.0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03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张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健 |
主分类号: | G03B21/56 | 分类号: | G03B21/56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65陕西省西安市雁塔***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回转 投影 幕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投影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根据用户需要自动转换幕面的双面回转式投影幕布。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投影幕布都是以单层面显示的幕布,仅仅是在与投影机配合使用时起到实现投影画面的效果。此类幕布常见的有硬幕和软幕两种,一般常用的支架幕和电动幕大部分属于软幕,而硬幕则以金属幕居多。软幕产品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购置成本低,但其使用时间超过一年后往往都会出现幕布变色和幕面卷曲的现象,影响投影质量;硬幕产品虽长时间使用不会出现幕布变色和幕面卷曲的现象,但购置成本昂贵,不易为普通用户接受;而无论软幕或硬幕,其共同的缺陷就是只具有与投影机配合使用时实现映现影像的单一功能,另由于幕布安装于室内后,平常不用时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现有产品枯燥呆板的幕面形式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室内的装饰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使用方便、购置成本低、在实现映现投影影像功能的同时还可装饰美化室内环境的双面回转式投影幕布。
用于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双面回转式投影幕布具有一个带前视窗的箱形外框,在外框内设置有一副由软体材料制作并为上下两根金属卷轴撑张的环形传送带式幕布,其中的上金属卷轴与一个通过遥控信号接收装置操纵的齿轮式反向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在外框内的上下两端各设有一个用于使环形传送带式幕布做半周正向或半周反向运动的限位器;产品形成后,环形幕布由两金属卷轴撑张分为前后两个侧面,其一侧面为投影幕面,另一侧面为装饰幕面。平时投影幕布不工作时,将带有装饰画面的一侧幕面转至外框前,起到装饰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用户需要幕布显示投影图像时,通过遥控器使齿轮式反向电机工作,并在限位器协同作用下带动环形传送带式幕布做半周正向或半周反向运动,将投影幕面转至外框前,显示投影画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新颖、安装使用方便、购置成本低、内涵丰富且装饰效果鲜明,它综合了目前市场上软质和硬质两种幕布的优点,通过在原有投影幕布的背面拼接上一幅艺术画面的方式形成装饰幕面,不仅保持了以往投影幕布原有的功能,而且也能显示出具有艺术美感及质感的画面(画面可以是油画、国画、书法文字或宣传广告画等,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做),使之成为一个装饰或宣传艺术品,起到协调室内装饰效果的作用。又由于幕布安装在硬质外框内,布面不会出现变色及弯曲,从而也弥补了传统投影幕布产品所存在的不足。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制作结构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面回转式投影幕布由箱形外框3以及设于外框3内的遥控信号接收装置1、齿轮式反向电机2、上金属转轴(主动转轴)4、下金属转轴(从动卷轴)10、齿轮6、传动链条7、轴心固定支架9、限位器11以及环形传送带式幕布等组成。外框3为矩形箱状框体,其前侧设有由边框5围成的视窗。两根轴心固定支架9分设在外框3内的左右两侧,上、下金属卷轴4、10支撑在两根竖向轴心固定支架9之间,在上、下金属卷轴4、10的一侧端各装有一副齿轮6,在两齿轮6之间装有传动链条7,在链条侧边框内的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限位器11。由软体材料制成幕布环绕上、下金属卷轴4、10,形成环状循环传送带,以两金属卷轴形成的面为界,将环形传送带式幕布分为前后两个侧面,其一侧面是投影幕面12(图中为前幕面),另一侧面是装饰幕面13(图中为后幕面)。由遥控信号接收装置1操纵的齿轮式反向电机2与上金属卷轴4传动连接。工作时,幕布可在遥控电机和限位器作用下做半周正向或半周反向运动,根据用户需要由视窗向外显示投影幕面12或装饰幕面13。附图中标号8为调节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健,未经王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319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