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翼式触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2786.6 | 申请日: | 200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32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剑琴;熊淑琴;洪厚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C1/00 | 分类号: | F42C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陈宏林 |
地址: | 330024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发 装置 | ||
本发明是翼式触发装置,涉及导弹引信设计。翼式触发装置,安装在导弹弹翼内的前缘,它包括电缆式传感器和引信切割器,其特征在于,引信切割器是由U型切割刀和切割器卡座组成,切割器卡座卡住U型切割刀和电缆式传感器并通过螺栓固定于导弹弹翼内的骨架,切割器卡座夹电缆式传感器于U型切割刀的顶端刀口上。U型切割刀的刀口半径R为2-8mm的圆弧。电缆式传感器其径向尺寸小,可按导弹形体形式随意弯曲安装,引信切割器解决了非金属材料导弹弹翼引信发火需要,安全性能高,有利于部队使用维护,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翼式触发装置,涉及导弹引信设计。
背景技术
导弹引信的功能是控制战斗部在相对于目标最有利的位置或时机起爆,以充分发挥其威力。其中目标传感器是依靠目标反力而作用的触发装置,触发引信采取多方位感触目标方式,除导弹头部碰目标时要求引信作用外,导弹四个弹翼中任一个碰上如建筑、桥梁柱等硬目标时,都要求引信能正常起爆,这就要求在弹翼前缘内设置传感器,使弹翼在碰撞到目标时,依靠碰撞的冲击力使弹翼内的传感器变形,内外极接通,从而接通引信起爆电路,使引信起爆,直至引爆战斗部,完成导弹对所打击目标的毁伤任务。目前,国内弹翼内传感器采用的为管状传感器,安装在弹翼内前缘,传感器内外极均为金属结构,外极为金属管状,导弹与目标相碰时,冲击力使内外两极导电金属结构相碰,其作用为引信发火电路上的一对触发开关,四个弹翼内的四个管状传感器相当于引信发火电路上的四对并联的触发开关,任一触发开关闭合,均使引信起爆,管状传感器体积大,金属管状易受碰撞变形,引信感触目标是引信起爆的关键部件,其可靠性关系到导弹安全性,而管状传感器在使用维护中弹翼受碰引起管状传感器内外极接触而未被发现时,一旦引信三级保险被解除,引信将会意外起爆,从而引爆战斗部。俄罗斯现代新型导弹采用电缆式传感器,优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管状传感器,其径向尺寸小,可按导弹形体形式随意弯曲安装,在导弹贮存、勤务处理中不易受意外碰撞变形,安全性能高,有利于部队使用维护,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俄罗斯电缆式传感器的使用前提是弹翼为金属结构,而对于国内结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的弹翼,电缆式传感器不能直接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提供了翼式触发装置,其目的为导弹引信提供一种新型、安全性高、安装空间小、安装方便、有利于导弹使用维护的,并弹翼材料选用不受限的引信触发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翼式触发装置,安装在导弹弹翼内的前缘,它包括电缆式传感器和引信切割器。其特征在于,引信切割器是由U型切割刀和切割器卡座组成,切割器卡座卡住U型切割刀和电缆式传感器并通过螺栓固定于导弹弹翼内的骨架,切割器卡座夹电缆式传感器于U型切割刀的顶端刀口上。U型切割刀的刀口为弧形。
本发明的优点:
翼式触发装置采用电缆式传感器和引信切割器相组合,电缆式传感器其径向尺寸小,可按导弹形体形式随意弯曲安装,安全性能高,有利于部队使用维护,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引信切割器解决了非金属材料导弹弹翼电缆式传感器作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缆式传感器与切割器在弹翼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引信切割器安装示意图
图3为引信切割器A-A面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3所示翼式触发装置,安装在导弹弹翼1内的前缘,包括一根电缆式传感器2和8个均布于电缆式传感器2上的引信切割器3。引信切割器3是由U型切割刀4和切割器卡座5组成,切割器卡座5卡住电缆式传感器2和U型切割刀4,并通过2个螺栓7固定于导弹弹翼1内的骨架6,切割器卡座5夹住电缆式传感器2于U型切割刀4的顶端刀口8上,U型切割刀4的刀口8为弧形,引信切割器3的材料采用不锈耐酸钢,当弹翼1在外来碰撞力作用下,使引信切割器3的切割器卡座5产生变形,夹在切割器卡座5和U型切割刀4的刀口8之间电缆式传感器2受到切割挤压,进而使电缆式传感器2内外极闭合,接通了引信发火机构电路,输出引信点火信号,引信起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27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头空速管的测量型面
- 下一篇:频率可控的双通路窄带滤波高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