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眩层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0329.3 | 申请日: | 200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6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黄彦馀;林振吉;李娟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30 | 分类号: | G02B5/3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眩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偏光板,尤其是指一种以团联共聚物作为抗眩层的偏光板。
背景技术
偏光板具有将入射光偏极化的功能。基本偏光板的结构,主要是由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高分子掺杂碘离子(I3-或I5-),经延伸后可作为光线的吸收轴,而与PVA分子延伸方向垂直的部分则作为光线的透过轴。当应用于TFT-LCD的面板中,则可由液晶分子光轴方向搭配上下偏光板的配置(吸收轴平行或正交),达到控制背光源通过或阻绝的目的,以此控制面板为常黑(normally black)或常亮(normally white)的显示模式。
目前公知的偏光板结构如图1所示,由外表面到内表面依序为:表面保护膜10,抗眩层(antiglare)或硬膜层(hard coat)20,接着于二层作为保护层的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riacetate Cellulose,TAC)30,31中,夹置一层聚乙烯醇40,然后是黏着层50与离形层60。硬膜层20的表面处理主要为了防止偏光板的磨耗,但是此表面处理却反而造成面板的反光,而影响视觉舒适度。因此在进行硬膜形成时,会同时加入抗眩粒子,由抗眩粒子使背光源均匀的散射出面板,也可避免因外界光源造成的反光效应。
公知在偏光板中进行表面处理的流程,主要是将高分子单体或寡聚物,以及抗眩粒子,一起溶于溶剂中形成一胶体溶液。接着以旋转涂布的方式沉积于一偏光板上。待溶剂挥发完全后,照射UV光,使高分子单体或寡聚物进行聚合反应或交联反应,即形成抗眩层的制作。抗眩粒子的存在可使偏光板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加上高分子单体与抗眩粒子对于光线散射能力的不同,故能达到使光线散射的目的,而具抗眩功能。
然而,公知偏光板因抗眩粒子的存在,使得抗眩层的厚度约达5-20μm,而在近来普遍要求偏光板薄型化的诉求下,必须更缩小抗眩粒子的尺寸,才能达到薄型化,但这相对提高抗眩粒子制备工艺的难度。此外,公知方法中,抗眩粒子的分散属随机,要控制分布均匀度也有其难度。若抗眩粒子在抗眩层中分布不均,则容易造成面板部分区域对于光线散射能力强,部分区域对于光线散射能力弱的现象,造成对比的分布均一性较差。因此,公知抗眩层的制作方法已无法符合目前的要求。
团联共聚物是将数个不同化学结构的分子链,以共价键形式连结在一起。如同高分子掺合体一样,当各分子间链段不兼容时,便会产生相分离。但因各分子链段被共价键连结在一起,因此相分离程度被限制在纳米级尺度,此称为微相分离(microphase separation)。
随着分子链的长度、体积分率以及作用力的改变,微相分离可产生各种具长程规则性(long-range order)的型态,最常见的微相分离型态有:体心立方堆积的圆球(body-centered cubic packed spheres)、六角堆积的圆柱(hexagonally packed cylinders)、规则双连续相双钻石结构(gyroid)及层状(lamellae)排列结构等。同时,文献亦已揭示,将团联共聚物以薄膜形式(厚度约100-200nm)呈现时,在空间上均匀且连续的规则结构仍能维持。
由于团联共聚物可自我聚集成具有纳米尺寸、及空间上均匀且连续的规则结构,加上各不同分子链间对于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对于应用于偏光板上作为抗眩层有其发展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眩层,以克服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抗眩层,具有一如下式I的团联共聚物:
-Am-Bn- 式I;
其中,该式I中,m与n分别为一大于1的整数,且A与B分别选自下列结构单元:
以及
其中,R1、R2、R3、与R4分别为氢、或C1-C5的烷基;R5为C1-C5的烷基、R6为氢、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杂芳基、环基、或杂环基;且x为1-10的整数。
所述的抗眩层,其中,该结构式I的结构单元中,R1、R2、R3、与R4为氢或甲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0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溴苯乙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两性荧光增白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