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逻辑思维自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5905.0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7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士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士珑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2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逻辑思维 自动机 | ||
本发明名称为:逻辑思维自动机,逻辑计算器,集合关系计算器或概念关系计算器 (以下称“本发明”).本发明属于IT技术,用于帮助人们进行逻辑思维.本发明可被任何 需要逻辑思维的人们使用.
本发明是建立在概念代数<1>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替代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计算工 具.这种计算工具类似于人们常用的数值计算器一样,应该是人们日常所必备的工具.本 发明能对输入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得到符合逻辑的结果来.由于概念代数是近几年 刚建立的一种新型代数,因此本发明(逻辑思维自动机)是一种具有基础理论支撑的全新 的系统。对于所有需要逻辑思维的领域,本发明都能帮助解决该领域所涉及的逻辑问题。
逻辑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常用的智力活动,也是所有生活范畴人们的必备的基本技 能。本发明是将人类的逻辑思维的三项基本功能<2>集中于本发明所生成的系统之中。能帮 助需要逻辑思维者,理清所思考问题中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得到合乎逻辑的结果来. 这三项逻辑思维的基本功能是:
一.正向逻辑思维功能;(即从前提计算出结论,且对前提无“逻辑中项”的约束)
二.逆向逻辑思维功能;(从结果及部分前提来求取缺少的前提)
三.创新逻辑思维功能(或概念创新功能;在计算的结果中出现在条件中所没有出现 的因子)
现在详细介绍这些功能如下:
一.正向逻辑思维功能可表述为:
已知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已知前提)→合乎逻辑的新的概念关系(未知的结论)
这就是习惯上所称的逻辑推理,即从已知前提推出合乎逻辑的未知结论.但是这里的逻辑 推理与习惯上的逻辑推理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本发明的逻辑思维不受“逻辑中项”的约 束.我们知道,经典的逻辑推理必须具备“逻辑中项”,方才可以继续下去.否则推理是无法 进行下去.然而本发明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没有这种约束.在本发明中,只要输入概念之间的 任意逻辑关系,系统就会对合理的(非矛盾的)前提计算出许多合乎逻辑的结果来.例如有 四个概念[ABCD],如果我们知道这四个概念有关系:“A是B”,“C是D”.那末,由这四个 概念所构成的两个命题可以用概念表达式<1>来表示.
“A是B”的概念表达式为:A<B
“C是D”的概念表达式为:C<D
运算符“<”是概念代数学中的复合运算符,代表“是”或“属于”.这样我们得到一个表述 正向逻辑思维的实例:
X/((A<B)*(C<D))
这里X是未知变量.符号″/″是概念代数<1>中的除号,读作″从...得到″.符号″*″是概 念代数中的乘,可以读作“与”或“并且”..用逻辑代数(<1>中的第三部分)中符号表示, 即得
((A<B)&(C<D))→X
这是一个概念正向推理表达式.要使推出的结论合乎逻辑,必须使上式等于概念代数学中 的常量Dao.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概念方程
((A<B)&(C<D))→X=Dao
在本发明中,通过对这个方程的运算,就可以得到许多合乎逻辑的结果来.例如在文章 <3>中叙述了这个方程的第五个解在概念代数中可表示为:
(New/(B^D))/(New/(A^C))
此解在逻辑代数中的表达式为:
(((A^C)→New)→((B^D)→New))
式中的运算符“^”解释为“独立于”.New是新出现的不被包含于前提中的概念,称之为创 新因子.由此创新因子,使得逻辑思维具有开拓功能.在文章“Discussion Discovery Concept (DC)New at Article--Two Independent Clauses Calculating On Concept Algebra”中讨论了这种 创新因子(详细讨论见网页 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762122&blogid=49067)由这个逻辑思维的实例 可知,本发明可以对任意已知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前提,对这些逻辑关系作正向逻辑思 维.
二.逆向逻辑思维功能可表述为:
(已知部分概念之间的关系&X)→需要达到的目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士珑,未经吴士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9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草绘线自动重绘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新型重型框架受力式分层给煤装置